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
| B.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
|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
下图甲骨刻辞,学者释读如下:“商王帝辛(纣)祭祀大甲,以西伯之事上告,用黍稷之类奉献,因而得到福佑。”从中可以得出
| A.“西伯之事”应指牧野之战 |
| B.商代的黍稷种植已相当发达 |
| C.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
| D.早期政治制度走向完备与成熟 |
.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
|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
| C.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 |
| 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
|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
|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
|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
宋代张载等人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办“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
| 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
| 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 |
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指
| A.商周时期 | B.秦汉时期 |
| C.魏晋时期 | D.隋唐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