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将上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阮思聪见而奇之,言之吕文德,文德召之为小校。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安东州,战疾力,与高达援鄂州有功,转十官。寻从贾似道入黄州,战蘱草坪,夺还所俘,加环卫官,历知高邮军、安东州。
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及吕文焕以襄阳降,命世杰将五千人守鄂州。世杰以铁絙锁两城,夹以炮弩,其要津皆施杙,设攻具。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世杰力战,不得前,遣人招之,不听。丞相伯颜阳攻严山隘,潜自唐港盪舟入汉,东攻鄂,鄂降。
世杰提所部兵入卫,道复饶州,乃入朝。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遣将四出,取浙西诸郡,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令以十舟为方,碇江中,非有号令毋发碇,示以必死。元帅阿术载彀士以火矢攻之,世杰兵乱,无敢发碇,赴江死者万余人。大败,奔圌山。上疏请济师不报寻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十月进沿江招讨使改制置副使兼知江阴军已而大军至独松关召文天祥入卫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知平江寻亦召入卫加检校少保。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从贾似道入黄州寻:寻找
B. 大军筑鹿门堡筑:修筑
C. 大军破新城破:攻破
D. 少从张柔戍杞戍:防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世杰以铁锁两城令以十舟为方
B. 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阮思聪见而奇之
C. 调世杰与夏贵赴之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
D. 阮思聪见而奇之文德召之为小校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世杰得皇帝器重提拔的一项是()
①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
②进沿江招讨使
③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
④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
⑤召为小校
⑥加检校少保
A. ①②④B. ②③⑥C. ③④⑤D. 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范世杰年少时,跟随张柔戍守在杞州,后张柔犯了罪逃到宋州,从此就没有人知道范世杰这个人了。
B. 咸丰四年,吕文德调范世杰守鄂州,范世杰就修筑了鹿门堡,用铁索锁住两城,在显要之地散布木桩,设置了攻打工具,使元军无法前进。
C. 皇帝征召各位将领救援朝廷,只有范世杰到达,让皇帝惊异,而连续得以升官,但不久就被解职。
D. 范世杰率部守卫焦山时,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向将士表示必死之心,但最终仍是被元军元帅阿术打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
(选自《辽史》卷七十二 有删改)
[注] 大諲撰:皇帝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说:通“悦”,高兴
B.大諲撰穷蹙,请降穷:走投无路
C.遂如仪坤州如:到……去
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伺:守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
A.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 B.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
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
D. 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
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
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
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
(选自《辽史》卷七十二有删改)
[注] 大諲撰:皇帝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说:通“悦”,高兴
B.大諲撰穷蹙,请降穷:走投无路
C.遂如仪坤州如:到……去
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伺:守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
A.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 B.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
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
D. 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
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
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
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
(选自《辽史》卷七十二有删改)
[注] 大諲撰:皇帝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说:通“悦”,高兴
B.大諲撰穷蹙,请降穷:走投无路
C.遂如仪坤州如:到……去
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伺:守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
A.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 B.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
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
D. 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
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
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
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群玉,字文山,澧州人也。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亲友强之赴举,一上即止。裴相公休观察湖南,厚礼延致之郡中,尝勉之曰:“处士被褐怀玉,浮云富贵,名高而身不知,神宝宁久弃荒途?子其行矣。”大中八年,以草泽臣来京,诣阙上表,自进诗三百篇。休适人相,复论荐。上悦之,敕授弘文馆校书郎。李频使君呼为从兄。归湘中,题诗二妃庙,是暮宿山舍,梦见二女子来曰:“儿娥皇、女英也,承君佳句徽珮,将游于汗漫,愿相从也。”俄而影灭。群玉自是郁郁,岁余而卒。段成式为诗哭曰:“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男女累,谁哭到泉台?”今有诗三卷、后集五卷行世。
夫澧浦,古骚人之国。屈平仁遭谮毁,不知所诉,心烦意乱,赋为《离骚》。骚,愁也。“已矣哉,国无人知我兮,又何怀乎故都?”委身鱼腹,魂招不来。芳草萎萧,萧艾参天,奚独一时而然也!群玉继禀修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禄不及而不言。望涔阳之亡极,挹杜兰之绪馨,款君门以披怀,沾一命而潜退,风景满目,宁无愧于古人。故其格调清越,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如“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已曲尽羁旅坎壈之情。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
(选自《唐才子传•李群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吟咏自适适:满足
B厚礼延致之郡中延:邀请
C挹杜兰之绪馨挹:酌取
D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制:风格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子其行矣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B.①名高而身不知②知文而不知武 |
C.①以草泽臣来京②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
D.①又何怀乎故都②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友们强迫李群玉赴长安应举,他考了一次就考上了。这充分说明了他的才学之高。 |
B.“王、谢子弟”,六朝时王姓、谢性世代为大家贵族,故常并称。两家子弟风流倜傥,有名士风度,不少人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如书法家王羲之、山水诗人谢灵运等。 |
C.“人不知而不愠”语出《论语•述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D.“看取浅深愁”意为:试看忧愁与之相比谁浅谁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