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才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
[注]①中:合平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肖之相去,其问不能以寸:意为贤能的人如果不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那么就违背了中道,有伤德行,与不贤能的人强有什么区别了。
(1)请概况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周大司空孝宽六世孙。丹蚤孤,从外祖颜真卿学,擢明经,调安远令,以让庶兄,入紫阁山事从父能。复举五经高第,历咸阳尉。张献甫表佐邠(bīn)宁幕府。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号“私觌(dí)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筑堤扞(hàn)江,长十二里,窦以疏涨。凡为陂塘五百九十八所,灌田万二千顷。有吏主仓十年,丹复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新唐书·循吏》)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献甫表邠宁幕府佐:帮助(治理)
B.安有官受钱贸:通“牟”,谋取。
C.罢八州食者冗:多余的。
D.其家,尽得文记籍:抄家。

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丹为百姓办实事的一组是
①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②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
③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④筑堤扞江,长十二里,窦以疏涨
⑤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⑥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

A.②③④ B.④⑤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下列是对文段的概括说明,有错误的一项是

A.韦丹师从外祖父,对经书的学习,成绩尤为突出,并因之被授予官职。朝廷曾派他到新罗国去吊丧,但未成行。
B.韦丹任容州刺史时,反对游手好闲,鼓励耕田织布,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兴办学校,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C.韦丹任江南西道观察使时,当地百姓住着茅屋,容易发生火灾。他培训工匠,置办材料,免费为百姓盖上了瓦屋。
D.有一吏卒恩将仇报,上书诬告韦丹。通过调查,人们不仅弄清所告不实,反而更加认识到韦丹任职时是清正廉明的。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课内句子翻译)(每题4分,共8分)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六 国 论
苏辙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韩、魏秦之冲()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故夫天下之所者,莫如韩、魏也。()
(4)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翻译下列语句(2分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破灭之也(规律)②赂秦耶(全都)
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灭亡)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力亏秦兵又至矣
B.破灭道也暴秦欲无厌
C.不赂者赂者丧秦攻取之外
D.小获邑,大得城秦之所大欲

本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翻译下列句子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廷玉,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大学士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直南书房,以忧归。服除,迁洗马,历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寻兼翰林院掌院学士,调户部。疏言:“浙江衢州,江西广信、赣州,毗连闽、粤,无藉之徒流徙失业,入山种麻,结棚以居,号曰‘棚民’。岁月既久,生息日繁。其强悍者,辄出剽掠。请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严加约束。其有读书向学,膂力技勇,察明考验录用,庶生聚教训,初无歧视。”下督抚议行。
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於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廷玉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十一年,疏言:“诸行省例,凡罪人重者收禁,轻者取保。独刑部不论事大小、人首从,皆收禁,累无辜。请如诸行省例,得分别取保。刑部引律例,往往删截,但用数语,即承以所断罪;甚有求其仿彿,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请敕都察院、大理寺驳正;扶同草率,并予处分。”命九卿议行。
乾隆三年,上将临雍视学,举古礼三老五更,咨鄂尔泰及廷玉。廷玉谓无足当此者,撰议以为不可行。四十三年,上撰三老五更说,辟古说踳驳,命碑辟雍。五十年,复见廷玉议,以所论与上同,命勒碑其次,并题其后,谓“廷玉有此卓识,乃未见及。朕必遵皇考遗旨,令其配享。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终清世,汉大臣配享太庙,惟廷玉一人而已。
【注】①首从:首犯,从犯。②踳驳:舛谬杂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督抚慎选廉能州县:下诏命令。
B.改称办理军机处:随后。
C.始得政事:准备。
D.命碑辟雍:雕刻。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B.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C.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D.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张廷玉历任多职,职位晋升很快。他考中进士之后,做过庶吉士,后入值南书房,不久又升为洗马,历任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
张廷玉对于管理百姓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对于“棚民”,他认为应该严加约束,对这些人中愿意读书学习的,体力智勇双全的,可以察明考核予以录用。
张廷玉处理政务周密敏捷,勤奋慎重。在办理军机处任职时,各项规章制度均由张廷玉拟定,他还上书皇上,请求对刑部草率审案者给予处分。
张廷玉有远见卓识。乾隆三年,清高宗打算仿古制行三老五更之礼,张廷玉认为不可施行,几十年后,清高宗再次看到张廷玉以前的奏议,认为他发表的评论与自己的相同。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甚有求其仿彿,比照定议者:高下其手,率由此起。
古所谓老而戒得,朕以廷玉之戒为戒,且为廷玉惜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廷页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赦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家,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焉。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传正嘉叹,复其夫徭役。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白之异:诧异、惊讶
B.与吴筠善:友善
C.击剑,为任侠任侠:抱不平,负气仗义
D.进止仍有风范进止:进退举止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B.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C.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D.白晚好黄老度/牛诸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l0岁就通诗书,成年后,州郡凭有道科举荐他,可是他没有应举。在长安李白拜见贺知章,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颇为感叹。
B.在贺知章的推荐下,李白得以步人仕途,担任翰林供奉。玄宗皇帝爱李白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
C.李白是个“骜放”之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道出了他的心声;在朝堂上“使高力士脱靴”又为一例。
D.李白曾游历并州(今山西太原),见到大将郭子仪,郭子仪认为李白很奇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2)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