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现代文阅读
甲段: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束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乙段: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概括选文的内容。
乙段文字首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受了他的影响了。”一句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中的“他们”指什么人?“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的“他们”又指什么人?作者对后一个“他们”持怎样的态度?
在看电影事件中作者共写到哪几种中国人?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阅读议论文语段,完成文后题目。
 读书与思考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思考,才能增长学问。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以“读书与思考”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介绍一种你的读书方法,并说说它对你的影响。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 光 美
 周海亮
 ①街路划一条漂亮的弧线,探进公园深处。公园绿意盈盈,却有桃红粉红轻轻将绿意打破。柳絮纷飞,落满松软的一地。鸽子们悠闲地散步,孩子们快乐地追逐,空气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春天属于山野,属于城市,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②公园的小径上走着一位女孩。女孩的棍子畏畏缩缩,慌乱且毫无章法。棍子戳戳点点,碰到了毫无防备的老人。
 ③老人轻微地“嘘”了一声。
 ④“对不起,”女孩急忙停下来,“对不起……戳痛你了吧……真的对不起,我是一个盲人……”
 ⑤“没关系的,”老人轻轻地笑,“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⑥“只是有些不便?”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可是我看不见了,永远看不见了……就像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欣赏春色,我却不能……” 
 ⑦“可是孩子,春色只是为了给人看吗?春天里的一花一草,只是为给人欣赏而存在吗?” 
 ⑧“难道不是吗?”
 ⑨“当然不是。”老人说,“比如我面前就有一朵花。这朵花很小,淡蓝色,五个花瓣。也许它本该六个花瓣吧?那一个可能被蚂蚁们吃掉了……花瓣接近透明,里面是鹅黄色的花蕊……我可以看得见这朵花,然而你看不到。可是这朵花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开得松懈吗?还有那些有残缺的花儿,比如被虫儿吃掉花瓣,啃了骨朵,比如被风雨所折断,被石块所挤压,它们可曾因为它们的残缺和大自然给予它们的不公就拒绝开放吗?”
 ⑩“孩子,你要知道,当秋天来临,所有春天开过的花儿,都会结成种子。就像我眼前的这朵小花,它也会结出它的种子……这与它的卑小无关……更与它的残缺无关……它是一朵勇敢的花儿,勇敢的花儿都是快乐和幸福的。”
 ⑪“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为什么闷闷不乐呢?为什么要放弃开放的机会呢?为什么要放弃整个春天呢?”
 ⑫“我没有放弃春天……可是我看不到春天……”
 ⑬“你还可以去触摸春天。孩子,你可以触摸花草,触摸鸽子,触摸阳光与柳絮……其实盲人也是可以看到这世界的,却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用感觉,甚至,用爱……”
 ⑭“您是说,用爱吗?”
 ⑮“是的,孩子。只有用爱才能真正感受春天,读懂春天。我知道你看不见春天,可是你的心里,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温暖而美好的春天吗?只要你还相信春天,那么对你来说,这世上就还有春天,你的心中就会万紫千红。我说的对吗,孩子?”
 ⑯“可是我不知道这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奶奶,你愿意把你看到的告诉我吗?”
 ⑰“当然可以,孩子,我很乐意……你的面前有一朵花儿,蓝色的花儿,五个花瓣……你的旁边有一棵树,树长出嫩绿色的叶子……再旁边有一个草坪,碧绿的草坪,有人在浇灌……再往前,是一条卵石甬道,鸽子们飞过来了,轻轻啄着人们的手心……”
 ⑱女孩听得很是痴迷。她的表情随着老人的讲述而变化,每一种变化,都是天真和幸福的。似乎,女孩真的看到了整个春天。
 ⑲女孩是笑着离开的。她的棍子在甬路上敲打出清脆的声音。她步履轻松。她像春的精灵。
 ⑳然后,老人轻轻拍拍她身边的导盲犬。她说:“虎子,我们该回家了。”她戴着很大的墨镜,悄无声息地走向春的深处。
 ——选自《青年博览》(有删改)细读全文,题目“春光美”中的“美”,除了景色美之外,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联系文章语境,品析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1)(春天)属于公园里每一朵勇敢开放的丑丑的小花。
 (2)女孩的神情霎时黯淡下来。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1)我知道,你只是有些不便。
 (2)花儿就像你,你就是花儿。文中的女孩,是因为明白了什么道理,才由先前的“畏畏缩缩”变得“步履轻松”的?
文章独具匠心,直到最后才告诉读者,老人也是一位盲人。说说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深海猛鲨——核潜艇
 ①核潜艇就是以核动力为推进动力的大型潜艇。水中排水量可以达到万吨以上,下潜深度为300-500米,水下全航速度为20-30节,水下续航能力为20万海里,自持力达60-90天。
 ②作为战略打击力量,核潜艇可以装备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或飞航式导弹。按武器装备可以分为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
 ③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是美国的“鹦鹉螺”号,是在1954年1月24日开始首次试航。首次试航即显示了核潜艇的优越性,人们听不到常规潜艇那种轰隆隆的噪声,艇上操作人员甚至觉察不出与在水面上航行有何差别,它84小时潜航了1300千米,这个航程超过了以前任何一艘常规潜艇的最大航程10倍左右。1955年7~8月,“鹦鹉螺”号和几艘常规潜艇一起参加反潜舰队演习,反潜舰队由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组成。在演习中,常规潜艇常常被发现,而核潜艇则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核潜艇的高速度也可以使之摆脱追击。由于核潜艇的续航力大,用不着浮出水面,因而能避免空中袭击。
 ④早期的核潜艇均以鱼雷作为武器。以后由于导弹的发展,出现了携带导弹的核潜艇。核潜艇安上导弹之后,便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类是近程导弹和鱼雷为主要武器的攻击型核潜艇;另一类是以中远程弹道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又称战略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用于攻击敌水面舰艇和潜艇,同时还可担负护航及各种侦察任务。弹道导弹核潜艇则是战略核力量的一次重要的转移。在各种侦察手段十分先进的今天,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很容易被敌方发现,弹道导弹核潜艇则以高度的隐蔽性和机动性,成为一个难以捉摸的水下导弹发射场。
 ⑤战备导弹潜艇是用艇载核导弹对敌方陆上重要目标进行战备核袭击的潜艇。它大多是核动力的,主要武器是潜对地导弹,并装备有自卫用鱼雷。战备导弹潜艇与陆基战备导弹,战略轰炸机共同构成目前核军事在国核威慑与核打击力量的三大支柱,并且是其中隐蔽性最强、打击突然性最大的一种。
 ⑥潜对地战备导弹分弹道式和巡航式两类。美国从1947年开始研制“天狮星-I”型巡航潜地导弹,1951年在潜艇上发射成功,1955年正式装备潜艇部队,第一批战略导弹潜艇由此诞生。苏联于1955年9月首次用潜艇在水面发射一枚由陆基战术导弹改装的弹道导弹,1958年首先在常规动力的Z-V型弹道战备导弹,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弹潜艇。1960年7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首次水下发射“北极星”A1潜地弹道导弹,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战备导弹核潜艇。
 ⑦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经过三年航行试验于1974年8月1日正式交付海军服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核潜艇是集当今世界高、精、尖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于一身的产物,它涉及到冶金、机械、造船、电子、航天、化工、原子能、兵器等许多工业部门。因此,我国在十年动乱时期、在被封闭的条件下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又一次震惊了世界。现在我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导弹核潜艇,并且成功地进行了水下发射导弹试验。
 ⑧中国海军在现代化建设中,不但重视常规潜艇的发展,而且从50年代末开始就已经有计划地使潜艇向导弹化、核能化发展。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转,几乎是同时,负责国防科技的聂荣臻元帅就开始考虑中国海军发展核潜艇的问题了。1974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正式加入了人民海军的战斗行列,中国从此昂首进入了核潜艇国家的行列。该艇首任艇长是杨玺。此后,又有多艘攻击型核潜艇建成服役。1988年9月28日,一声惊雷震撼海空,中国战略核潜艇水下发射弹道导弹取得成功,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海核威慑力量的国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有了捍卫国家利益的“杀手锏”。
 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自主地发展出了核潜艇,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防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威望。展望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先进的中国核潜艇游弋在蓝色大洋之中,成为令任何来犯者望而生畏的“深海猛鲨”。本文以“深海猛鲨——核潜艇”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③节,请说说核潜艇具有那些特点。
第④节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文章第⑤节“它大多是核动力的,主要武器是潜对地导弹,并装备有自卫用鱼雷”一句中“主要”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核潜艇的威力是很大的,但一旦发生事故,导致核泄漏,将造成很大的污染,你对各国竞相备战核潜艇有何看法?
阅读这篇作文,回答问题。
 壮志凌云天地间
 茫茫苍穹下,一只雄鹰忽而高、忽而低地翻飞。一会儿遨游云边,一会儿游戏和风,陶醉在君临万物之上的豪情里。它也许累了,猛然向下俯冲,从一个草垛掠过另一个草垛,好不快活。这一切被鸡看在眼里。于是,鸡对同伴说:“鹰和我们没什么两样。”鹰听后回答道:“我可以飞得同你们一样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诚然,这是只自负的鸡。它拥有卑劣的心态——妒忌的心态。它拥有可鄙的目光——短浅的目光,它充其量是一个小人物,同那些见到别人做出成绩就指手画脚,横加干预的嫉妒鬼,没有什么两样!
 纵横历史五千年,在鸡的奸嘴下能有多少英雄实现鸿鹄大志?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屈原志与天齐,眼见楚兴有望,却因靳尚等几句奸言化为乌有;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将“痛饮黄龙府”,却因秦桧等几句奸言,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因之遗恨终生;袁崇焕赤胆忠心,却为奸言所害,又何处鸣冤?
 纵横历史五千年,又有多少英雄不畏奸言,横扫险阻,建功立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夜间虎落平原,面对流言坦然处之,终于东山复出,创出佳绩;一代伟人邓小平,三起三落而不丧大志,才有中国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古训云:“凤凰再沉沦也是凤凰,蚊蝇再完美还是蚊蝇。”流言蜚语固然可惧,但只要勇敢面对,自然不攻自破。只要拥有凌云壮志,在流言面前进退自如,坦然而不变色,何愁不能“痛饮黄龙府”?何愁不能“横戈马上酬壮志”?又何需“英雄一夜尽白头”!请根据你的理解,在文中横线上填一句话。
 请联系上下文推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大致含义。
小作者在他的作文中表现了怎样的观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作为我们的同龄人,这位小作者的文笔相当不错。请谈谈,读了这篇作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作文的技巧。
在你的身边,是否有象文中的鸡一样的人呢?你能给他们提一句忠告吗?
阅读下面一组文章,完成相关练习。
 (一)长征路是什么路?严格说是没有路。在沟壑纵横、激流咆哮的漫漫征途中,是红军用双脚踩出了一条路、用枪炮打出了一条路、用鲜血和身躯铺出了一条路。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名军人,要挑战生理极限、心理极限,要忍受饥饿和伤病的折磨,要经受风霜雪雨和枪林弹雨。即使高级将领,也要随时准备牺牲。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支军队,时刻面临着战斗考验,大仗、小仗、险仗、恶仗、遭遇战、伏击战……仗仗打得惨烈,战战生死攸关。
 在这条路上,作为一个政党,要战胜教条主义桎梏,要经受党内路线斗争的考验,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出危机,要为抗日救亡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寻找出路。
 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毛泽东豪迈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长征路,是一座激励后人的镜子,是一面昭示后人的丰碑。
 (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十万百姓泪汪汪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第一则材料中有两个词颠倒了位置,请把这两个词找出来。
长征诗中主要抒发了红军战士的何种情怀?为了突出这种情怀,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十送红军中军民之间的深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你简单分析一下。
 仿照第一则材料写句子。
 学习路是什么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则材料都是针对一个主题——长征而创作的,你认为这三则材料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