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
水、NH4Cl、CaCl2、NaCl;
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
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实验 |
水的体积 |
所加物质 |
测量液体温度(℃) |
实验1 |
50mL |
NH4Cl |
15 |
实验2 |
50mL |
CaCl2 |
28 |
实验3 |
X |
NaCl |
21 |
实验4 |
50mL |
无 |
22 |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____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______.
【反思提升】
(4)经讨论该小组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缺陷,它是________(填选项,可多选).
A.实验操作过程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红磷和白磷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五氧化二磷,但红磷的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②氧化钙能与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煮熟鸡蛋。
③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设计方案】兴趣小组的同学将一个具有刻度和可滑动活塞的玻璃管(其中有空气和白磷)放在装有生石灰的烧杯的上方(如图所示),用此装置进行实验,请你一同参与。
【进行实验】①检查图中玻璃管的气密性。其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是
②按图示装好药品后的操作是 该操作的作用是
【记录现象】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结论】
【实验反思】本实验是对教材实验稍作改进而设计的,其主要优点是
【拓展与应用】已知, 据此反应能否用镁代替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
由此你对氮气的化学性质有何新的认识
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有重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掌握好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
(1)下图A、B、C三个实验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填序号),理由是 。
(2)自然界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用下式表示:CO2 + H2O淀粉 + O2
① 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可知:淀粉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填元素符号),可能含有的元素是__ __(填名称)。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
A |
B |
C |
D |
反应前质量/g |
2 |
24.5 |
4 |
8 |
反应后质量/g |
16.9 |
0 |
13.6 |
X |
表中X=________,在反应中D这种物质可能起_ __ _ 作用。容器内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
(3)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①请写出镁条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 __ _。
②小明发现燃烧后产物的质量大于反应物镁条的质量,认为这个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小红对此提出了异议,小红的理由是_ __ _。
(4)右图是一个具有刻度和可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其中有空气和足量的白磷,将它放在盛有沸水的烧杯上方,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玻璃容器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实验目的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测定空气中 的体积分数 |
白磷着火燃烧,活塞先右移,后左移,最后停在刻度约为 (填整数)的位置上。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该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21% |
②填写表格中的空白:
北塘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若干问题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一)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A小组设计了以下对比实验:
a.将12.25g KClO3与5.0g MnO2均匀混合加热
b.将12.25g KClO3与5.0g CuO均匀混合加热
(1)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测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②测 。
(2)试计算:12.25g KClO3中所含氧元素质量与多少克过氧化氢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等?(请写出计算过程)。
(二)为探究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B小组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双氧水的质量 |
双氧水的浓度 |
MnO2的质量 |
相同时间内产生O2的体积 |
|
I |
50.0g |
1% |
0.1g |
9mL |
II |
50.0g |
2% |
0.1g |
16mL |
III |
50.0g |
4% |
0.1g |
31mL |
【数据处理及结论】
(3)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 (选填下图1中的装置编号)。
(4)实验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
(5)C小组用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 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三)D小组在加热二氧化锰样品时,发现有气泡产生(如图3),于是他们对这个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
(6)对气体成分的探究:加热二氧化锰样品,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木条熄灭。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是 。
(7)对气体来源的探究:
【假设1】甲同学认为:该气体来自于试管中的空气,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假设是否成立。
实验步骤及现象 |
结论 |
按图3装置,加热空的试管,另一端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
假设 (填“成立”或“不成立”)。 |
【假设2】乙同学认为:二氧化锰样品中可能混有炭粉,炭粉发生反应生成了该气体。他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钠溶液会与该气体反应,从而可吸收该气体。于是他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其中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A中的反应是否完全,则B中的试剂是 ,实验中观察到D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他又用氮气代替空气(氮气不参与该实验中的任何反应),重复上述实验,发现D处澄清的石灰水也变浑浊。
【结论】通过乙同学的实验证明,二氧化锰中混有炭粉,炭粉与 反应产生了这种气体。
每空1分,共6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
【集体讨论】(1) 讨论后同学们认为,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
A.蜡烛B.红磷C.硫粉
(2)为了充分消耗容器中的氧气,药品的用量应保证 。
(3)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右图的两套装置,你认为合理的是(填字母) 。
(4)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该 。
【分组实验】 在讨论的基础上,他们分组进行了实验。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 mL)
组别 |
1 |
2 |
3 |
4 |
5 |
6 |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 |
20 |
21 |
19 |
20 |
22 |
18 |
(5)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
(6)通过实验还可以推断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性质是 。
【2015年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室中有一瓶长期使用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探究.
【发现问题】该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NaOH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②BaCl2溶液呈中性,Ba(OH)2是可溶性碱
③CO2在饱和的NaHCO3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提出猜想】猜想Ⅰ:NaOH猜想Ⅱ:Na2CO3 猜想Ⅲ:NaOH和Na2CO3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 |
步骤①:样品全部溶解 步骤②:观察到现象A |
【收集证据】(1)若现象A是有气泡产生,则X溶液为 ,则 (填“猜想Ⅰ”、“猜想Ⅱ”或“猜想Ⅲ”)不成立.
(2)若X溶液为BaCl2溶液,现象A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测定其PH,当PH 7(填“>”、“<”或“=”),则证明猜想Ⅲ成立.
【定量分析】确定部分变质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步骤如下:①按图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②准确称取该样品1.0g,放入烧瓶内;③打开活塞,滴加30.0%的稀硫酸至过量,关闭活塞;④反应结束后,量筒内液体的读数为55.0mL.(已知:室温条件下,CO2的密度为1.6g•L﹣1)
(1)B装置集气瓶内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填“有”或“没有”)影响.饱和NaHCO3溶液如果用水代替,则所测CO2体积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计算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实验反思】有同学指出,上述三种猜想并不全面,请再提出一种猜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