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中,有各种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材料一 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作为常设机构),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借鉴了雅典的哪些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2)有人根据唐代的中央官制断言中国古代已出现了民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3)根据材料二,指出“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的含义。结合史实阐释华盛顿如何“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3分)
材料三:“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德国《新德意报》一篇文章这样说……盲目照搬别国模式,搞西方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不但实现不了发展民主的愿望,反而会给人民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甚至灾难。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鲜明的特色,独创的优势》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殊的民主”的突出特点 (2分)。结合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探索,论证“盲目照搬别国模式不能实现民主的愿望”的观点。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抛弃西方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模式;在世界史进程中,不以某一国家的进步代替全球的发展;社会交流的意义日益受到重视;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批评欧洲中心论……同时,全球史……忽视了各个社会内部的发展动力;把跨文化互动作为全球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文化和跨文化的概念还不够清晰等。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学术讲演
材料二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如何合理运用全球史观解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汤因比在1880-1881年间的一系列讲座使“工业革命”一词流行起来。他要用“革命”来表达英国经济和社会的质的变化;旧有的秩序由于蒸汽机和动力织机的强大打击而突然地瓦解成碎片,各种经济技术的革新“毁灭了旧世纪,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其他主张革命说的人如哈孟德夫妇也认为,这些变革像政治革命把法国与其过去相分隔一样,使英国与其过去相分隔,“是人类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克拉潘在他的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中提出:“1830年以前英国没有一种工业已经度过了全面的技术革命”。“我们发现工业革命进行了两个世纪,这前还准备了两个世纪”,“一场持续了150年,而且又至少为之孕育了150年的革命,看来真的需要一个新标记了。”美国现代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华·惠·罗斯托在他的著作里也用“起飞”代替了“工业革命”概念。
材料三 马克思1856年曾经描述:这个时代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退的征兆,这种衰退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总之,“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有关工业革命的两种史学观点并分析这两种观点的着眼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工业革命所体现的“每一个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这一观点。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剂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清末)因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尽试任人一家人,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而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材料四 2004年9月16日晚,数百名西班牙人呼喊反对中国鞋商的口号,来到埃尔切中国侨胞鞋类批发商店比较集中的卡鲁斯工业区,并向中国侨胞开设的鞋店扔石块。大约20名示威者烧毁了一个装满中国鞋子、约1000平方米的华商仓库。此外,示威者还在街上烧毁了一个装满中国鞋子的集装箱。
注:埃尔切是西班牙巴伦西亚自治区第3大城市,素有“欧洲第一鞋城”的美誉。这座小城正是依靠发展制鞋业,一跃成为西班牙全国人均收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的“旧工业”的衰落与工业革命的历史关联。
(3)材料三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4)有人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一谈你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0年2月,英国产业工人的第一个跨行业的全国组织——“全国劳动保护协会”成立,它积极展开改革议会的宣传。1830年4月,伦敦成立了改革时期最重要的工人政治组织“工人阶级全国同盟”。在它们的推动下,1832年议会实行改革,通过改革,获得选举权的人数,从43.5人增加到65.2万人。事实上,工人阶级全国同盟的领导成员全都是后来宪章运动的发起者,就连同盟中一些普通的成员,后来也都在宪章运动中崭露头角。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材料二1918 年的工党年会颁布了工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章,将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的第四条作为“工党的目标”。50 年代末60 年代初,工党确信只有通过公有制才能实现社会平等和经济繁荣的目标,但公有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完全国有、合作、混合等形式。工党认识到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均是经济活动中的组成部分,而且公有制是否需要进一步扩大,应该根据民众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而定。……1994布莱尔担任领袖后,认为工党党章中无选择地主张实行国有化是愚蠢的。1995 年4 月29 日,他更新了党章第四条,将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平等、伙伴关系的价值观放在了首位,倡导既要有雄厚的公共服务又要有繁荣的私有部门,以及应在经济变革中建立伙伴关系。
——刘成《英国工党百年回顾》
材料三工党刚出现时,曾被当时的两大党(保守党和自由党)共同视为危险的敌人,特别是1918年工党发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正式纲领后,情况更是如此。但是共党在1924年和1929~1931年接连两次执政所取得的政绩表明,它不过是英国现存政治体制内的一支力量。这以后,工党就以两大党之一的面貌出现了,尽管其“公有制”纲领从未取消,但实际上它并不打算全面执行。
——钱乘旦《20世纪英国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变异》
材料四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这表明,渐进改革已不仅是英国民族取得变革与进步的一种方式,而且成了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实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人阶级所起到的历史作用?材料一中所提到的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材料三中英国工党的变化? 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英国工党的变化与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你有什么认识?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1904年1月,清廷再次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以上材料,比较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2)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日两国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