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建立一家之法 |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
C.建立君主立宪制 | D.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 |
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一些中国史研究者尝试以这种视野审视中国历史,撰写了《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等著作。下列史实中,最能印证材料这种“视野”的是()
A.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
B.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
D.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
1596年,一个叫巴伦支的荷兰船长,试图找到从北面到达亚洲的路线,但是他们被冰封的海面困住了8个月。在恶劣的险境下,17名水手中有8个人死去。但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的、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最终幸存的商人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委托人手中,从上述事实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人性的启蒙迫在眉睫 |
B.地理大发现仍在继续 |
C.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性 |
D.商业成功取决于诚实 |
清朝初年,为了对付郑成功,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沿海居民内迁,“寸板不许下海”。台湾统一后,清政府部分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但从康熙五十六年开始,再度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保留东洋贸易外,对南洋各国,只允许外国人来华,不许中国人前往贸易,从此,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正式开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清初的海禁是为了统一台湾 |
B.康熙大帝曾一度部分开放海禁 |
C.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在康熙年间正式确立 |
D.清前期曾与日本、东南亚贸易往来 |
(明代)农民越来越深地卷入市场网络之中。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福建、广东等地则利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材料说明()
A.明朝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 |
B.明朝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
C.明朝农业以专门化生产为主 |
D.明朝农作物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
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