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等8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共有19512人次在网上提出62315条意见,对草案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论是法律草案初审稿还是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使公众有更多机会发表看法。
材料二: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1)据材料一,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
为积极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发出的“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号召,近年来,各高校广泛开展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提高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因此,有人认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只能依靠社会实践。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祝福美好新生活的歌曲《吉祥三宝》大胆突破人们对歌曲艺术的心理预期,把蒙古族传统的说唱与演唱结合起。歌词简约得近似一幅雅拙的简笔画,一家三口几番设问,几对答,音乐旋律从容、节奏轻盈、演唱生活化,把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谐的抒情意蕴、蓬勃的生命活力融为一体。
材料二:杂技剧《天鹅湖》在充分运用杂技艺术顶级技巧的同时,大胆采用芭蕾舞姿,使古老的东方杂技和优美的西方芭蕾这两种分别以刚柔相对立的艺术门类,在作品中被嫁接得天衣无缝,实现了东方神韵与西方经典的完美结合,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欢迎。
(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别对材料一、材料二加以说明。(8分)
(2)两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6分)
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千百年,“和”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平崛起、建设和谐世界等理念,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这些理念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理想追求与价值认同,也彰显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中国特色”的原则与取向。但这些理念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理念,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的思想。
结合以上材料,从我国和谐理念的确立分析如何正确对待和借鉴我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