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4小题,12分)
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小题。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亲旧知如此 B.两膝相比者
C.亦不详姓字 D.真无马邪

用现代文翻译下面句子。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请简要回答作者“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一)治水必躬亲钱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泥于掌故掌故: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相度:
③非咨询不其致 穷:
④则事不而水利不兴矣举: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②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治水为什么“必躬亲”?(2分)
从“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中,你看到了海瑞的哪些品质?(2分)
为了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一)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人皆其精练()②旬日子方皆尽()
③及反,市罢,不得履。()④吾剑之所从坠()
翻译。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交友原则和态度?

古文阅读
三峡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沿阻绝____________虽乘奔御风,不以也____________
属引凄异____________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面句子。
(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理解填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__________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通过“回清倒影”写出水的清澈;通过“素湍绿潭”写出了水的静态和动态。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运用工整的句式,写出了秋季三峡的景色特征,表现了三峡景色的凄婉美。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4分)
【甲】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侍制质③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④。(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公贬饶州: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②朋党: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③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为人谨厚博学,正直敢言。④缩颈: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春和明景:②士大夫敢往别莫:
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
②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译:
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D.文中写景并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真正的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
中任选一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2 分)
杜甫顾炎武周恩来
答:
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文段【甲】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文段 (乙)中,范公之“贤”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3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②,见义勇为,虽机阱○3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4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5,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6而不扰,故所至民便○7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天资刚劲:生性刚直3机阱:陷阱。
4枉直乖错:冤假错案5润身:修身养性6宽简:宽松简易。7便:安逸、安适。
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机阱在前/几狗不得宁焉 B.读书成诵/饮少
C.问“为政宽简-----何也?”/异二者之为 D.冠/郡下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方 贬 夷 陵 时 无 以 自 遣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
用同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2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