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过往信条、公认秩序、原定规则,对有争议的成果往往存疑。 |
B.历史上没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 |
C.“无争议陷阱”有时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障碍。 |
D.创新者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 |
E.在中国,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却避开了争议的人很多,相对而言,勤奋工作的人和创造者很少。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无争议陷阱”社会现象的一项是( )
A.新的建筑出来遭到民众否定 | B.生命的过程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 |
C.北京公布新的高考方案引发广泛争鸣 | D.陈光标高调慈善举动引起不少人反感 |
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因素来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壁画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等图案装饰。墓室壁画的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它几乎不存在更多的装饰意义,对它的研究和学习,主要是针对它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道家思想、神仙崇拜、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丧葬观念和壁画图式系统。墓室壁画的出现要晚于地表建筑壁画,其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宫殿或庙堂壁画的影响。墓室壁画初始于战国时期,汉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善,有明显的走向脉络。
汉代的墓葬壁画,大致分为西汉前期的初始阶段、西汉中后期的成熟阶段以及东汉时期的丰富阶段。西汉前期墓室壁画初步具备了描绘仙界天堂的要素,壁画形象在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山峦、云气、植物的处理趋于符号化、图案化。西汉中后期的墓室壁画逐步成熟、定型,以表现仙界天堂、历史故事等内容为主。其技法是在涂有白粉的墓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朱、紫、绿、黄、黑、赭石等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河南烧沟61号西汉墓的壁画很有代表性,采用壁画、透雕、彩绘等多种手法。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进一步丰富并延续发展,壁画内容及题材更加广阔。洛阳地区依然是这个时期墓室壁画的创作中心,墓室壁画的绘画水平都远高于其他地区,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
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集中于陕西省,西安是唐朝多代皇室贵族墓葬集中地。永泰公主李仙蕙的墓室壁画是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所绘人物神态安详,生动传神,艺术水准较高,绘者有可能是专为皇室服务的专职画家。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 《狩猎图》构图别致,场景显赫。壁画中城墙、阙门的画法已初步具备了掌握透视的能力,运用十几种颜色浓重设色,画面色泽鲜明。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的“院体画”与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讲求笔墨情趣,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缔造的“文人画”分庭抗礼,基本形成了中国画坛两条不同风格的卷轴画道路。这一时期比较重视卷轴画,不重视壁画。东北地区的墓中就发现有卷轴画随葬的。从总体风格上,此时的墓室壁画看重写实,用线比较粗糙,制作不精。
元代的墓室壁画随时代画风的变化而变化,花鸟山水以水墨画的技法被引入墓室中,成了元墓壁画最具有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简淡野逸的审美品格。蒙古贵族墓一方面吸收汉地壁画的题材内容,同时又描绘骑从狩猎等塞外风俗民情。山西金墓中还常见用散乐杂剧砖雕作为装饰,与壁画杂剧表演画面具有相同的用意,反映了元杂剧在民间的流行程度。
明清两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壁画墓的数量急剧减少,壁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虽然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在壁画中也得到相应的反映,但画手主要是地方民间工匠,壁画图像和表现手法偏离时代艺术的主流,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大不如前。题材内容的民俗化和艺术表现的民间化倾向明显,“艺术在民间”则做了墓室壁画的谢幕词。关于“墓室壁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墓室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主要内容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根本目的是对亡者的纪念或期望。 |
B.墓室壁画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是人们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图案内容不存在任何装饰意义和价值。 |
C.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神仙崇拜等丧葬观念影响,形成了壁画图式系统。 |
D.墓室壁画的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均受到某些地表建筑壁画的影响,题材内容不断变化,发展方向明显。 |
下列表达不属于墓室壁画技法的一项是( )
A.在形象的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在处理山峦、云气、植物时趋于符号化、图案化。 |
B.在涂有白粉的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多种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综合运用壁画、透雕、彩绘等手法。 |
C.将初步掌握的透视能力的画法运用到描绘城墙、阙门上,运用色彩丰富的颜色浓重设色,使画面色泽鲜明。 |
D.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作画时运用水墨画技法,重视形神兼备,在审美品格上呈现简淡野逸的特点。 |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两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得到丰富并延续发展,洛阳地区一直是创作中心,绘画水平代表着此时期的主流风格。 |
B.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云集于西安一带,专职画家所描绘的场景壮观、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
C.宋代的墓室壁画总体风格以写实为主,线条不够细腻,制作不够精良,这是由当时的社会不重视壁画造成的。 |
D.明清墓室壁画虽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但画手、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明显倾向民间,最终消失在民间。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夜 读
肖功勋
①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对于读书人来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夜读。“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大诗人陆放翁先生追念儿时对灯读书的趣味,千载之后读之仍觉亲切温馨。苦雨翁的《夜读抄》令今人在夜晚读时有着深切的怀念。在万籁俱寂、夜深人静时,当我抖落一身的疲惫静静坐在斗室内的台灯下,手捧一本书,独自和书交谈,将自己完全融入那字字行行编织的全新世界中,情感和理智被百分之百地调动起来,思维也展示了充分的自由。此时,只有墙上的挂钟和心在聆听。
②夜读是一种境界,是寻求跟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方法。
③夜读,是属于我的幸福。我喜欢昏黄的灯火斜照在书面上泛起的暖意。夜能掩盖白日里所有的浮躁,夜读能排挤人世间所有的噪声。此时,手拿一本书,白日烦心的电话以及那些烦人的心事,统统忘掉。翻动书页,会带来哗啦哗啦的响声,阅读的快感在我翻开书页的那一瞬间开始启动,让自己进入一种清纯如水的境界。叶灵凤先生的《读书随笔》中说:“在这冬季的深夜,放下窗帘,封了炉火,在沉静的灯光下,靠在椅子上,翻着白天买来的新书的心情,我就像是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着新的伴侣。”看到前辈文人也如此沉迷于夜读之中,我仿佛找到了知音。
④也许是性格与气质使然,我所阅读的基本都是文学书籍,优美的文章使我乐不思蜀,悲戚的文章使我泪如雨下。阅读过程中的种种感悟仿佛夜里渐渐疯长的藤蔓,往往也会在夜读中爆发出一种创作的灵感,让思想和想象张开双翼,任意翱翔。
⑤我们都是矛盾的动物,既想向别人敞开心扉,又害怕那种被人看透后的尴尬。而书就是一颗颗心的成长史,小说也好,散文也好,诗歌也好,都是心的家园。从字里行间我寻找到钥匙,开启貌似有森严壁垒的门,漫游在别人的后花园中,兴致盎然地猜那一个个悬于树上的灯谜。
⑥夜读也是一种情调。
⑦在春花香飘、春雨潇潇的晚上,静坐书房,聆听那窗外潺潺的春雨肆意打在花瓣上的声音,清凉沁透心房,手执一册散文,追寻先哲的背影,或感伤,或叹息。在明月星稀的夏夜,
取一卷小说,于静寂中领略人世间的大喜大悲,情感与心交融。在酷暑退尽、有些凉意的秋夜,找来一本俄罗斯的著作,体验着“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不知东方既白也。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在季节的氛围中,享受一种情调,也在夜读的情调中,为自己添加无限的智慧。这种情调真是人生的美好和快乐,是生命的光彩。
⑧夜里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对在寂寞的夜里读书的我来说,是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一种情调,一种特有的轻松。真的,夜读的滋味是那么富有情趣,那么亲切温馨。本文以“夜读”为题,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作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⑦段的内容进行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夜读是一种境界,是寻求跟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方法”,如何理解这句话?请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引用尤袤的话,意在突出作者的“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的主张,同时也为下文引出“夜读”这一话题做了恰当的铺垫。 |
B.作者引用陆放翁的名句和叶灵凤的《读书随笔》意在突出夜读的趣味。但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儿童的角度突出其趣味的,后者是从成人的角度突出其趣味的。 |
C.文章第③段中,作者形象地描写了夜读的种种幸福,这种幸福可以掩盖白日里所有的浮躁,可以排挤人世间所有的噪声,进入一种清纯如水的境界,找到自己的知音。 |
D.文章第④段中的“往往也会在夜读中爆发出一种创作的灵感,让思想和想象张开双翼,任意翱翔”一句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夜读的妙处。 |
E.作者以“夜读”为线索,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突出了夜读可以带给人富有情趣、亲切温馨的感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时光沙漠
叶倾城
①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
②那是多年前,在小三峡。大宁河水清清如雨,船只驶过后的水面,浪花涌动,波光粼粼,是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两岸苍翠欲滴的山,缓缓围拢,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以触及。而在山的最高处,有我从没见过的最干净、最高远的天空。
③这样的水色山色天色,让大二女生简单的心,在刹那间便蓄满了山的青和水的蓝,心里的震动,一直一直地波光潋滟。
④然而回头间我发现,同船的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水光阳光的阴影在他们的脸上交织,他们却睡得莫知莫觉,好像他们高额的旅游费用就是用来睡觉的。
⑤不懂得那些熟睡的脸孔,不明白如此的美色当前,怎么竟会有人无动于衷,因而不解里便包含了鄙夷,想:有些人或许天生对美没有感觉,他们的灵魂迟钝。
⑥今年夏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毛乌素沙漠,最后几天,宣布要到一个叫红碱淖的地方。淖,是蒙古语中湖的意思;碱,表示水质含碱;红,晚霞中湖水的颜色吧。红碱淖,便是一个沙漠中的大湖。
⑦初听时便是无法出声的惊奇:沙漠与水的距离,应该是比天堂离地狱的距离更远的吧;沙漠中的湖泊,也应该比患难中的爱情更为弥足珍贵的吧。我听见自己心里无法抗拒的渴望,便去了。
⑧穿过沙漠,到处都是深坑和巨大的裂缝,仿佛曾经天崩地裂留下的遗迹。面包车躲着这些坑,找最像路的地方走,一路颠簸,卷起漫天的沙尘,窗外,是高原上格外毒辣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射过来。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满身满脸的灰沙,疲倦到了极点。然而想着那湖,想象着它如深闺女子的寂寞与华美,觉得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⑨那湖,是真的美丽。
⑩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夕阳西下,风起云动,满天彩霞倒映在湖水里,仿佛半个湖都在燃烧变幻,而另外半个湖,却仍是海的安静蔚蓝——红碱淖,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当我走向湖边,金色的细砂磨着我的足心,咸而湿润的风掠过我凝结了沙块的发,在我的面前,静静呈现的,是海一样广大的红碱淖,而我的背后,依然是落寞的黄沙。
我明明确知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我明明清楚第二天就要离去。也许这就是一生中的唯一,与红碱淖有一面之缘;我明明被它的美丽深深撼动——但是坐在湖边,几天里跋涉的疲倦席卷而来,我努力睁大眼睛,却仍然不可抗拒地睡着了。
等我惊醒的时候,天当然已经黑了。就在我后悔不迭,而且深深自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
并不是红碱淖的美远逊于小三峡,只是当年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经隔了四年的时光。时光,将当年心中充满爱和美的幻想的大学女生,变成了一个最平凡的女人。
年轻时代的心,是水晶做的,只要一点点光的照耀,就可以立即折射出万道瑰丽的七彩光环。可是那样的心,在生活里到处遇到的都是利器和棱角,即使不至于破碎,也渐渐地布满擦伤的痕迹,被磨得起毛,永远失去了它的晶莹。
童年时心爱的游戏,少年时朦胧的心跳,被第一朵玫瑰点缀过的青春,所有单纯快乐的喜悦,不都是这样,被我们遗忘在时光的背后,再也不能捡拾吗?而即使一切可以重来,又要到时间的哪个角落,才能找回那个打了一个学期工攒路费,甘心吃一路方便面,却仍然心中喜悦,被美深深蛊惑的女孩呢?
所以注定了错过,就像盲人注定要错过每一朵花。
入夜的红碱淖有深紫柔软的天空,面对着那大片模糊的湖水,我深深地知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有当年初遇小三峡的心动,就好像,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最初的恋情。
夜越来越深了,我起身回房,路上,听见遥远的地方有风的声音,那是从沙漠里传来的吧。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
(选自《中国当代名家散文集萃》)文章开篇,作者为什么用五段文字写“我”对在游小三峡的大宁河时呼呼大睡的旅客“投去轻蔑的一瞥”?(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对结尾“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这句话加以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作者在文中感情变化的脉络,概括作者揭示的生活哲理。(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中作者在美景面前也睡着了,但与一般游客不同的是,作者能够对自己的“睡去”进行自省、自责,表现出作者面对生活时善于思考。 |
B.作者在第⑧段描述穿越沙漠的艰难,意在展现自己的疲惫和对红碱淖的向往,为下文的“不可抗拒地睡着”和“深深自责”做了铺垫。 |
C.第段,画线句子以“水晶”比喻“年轻时代的心”,意在强调年轻时代的心丰富多彩、对很多事物充满期望。 |
D.第段,作者说“所以注定了错过”,展现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与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有类似的感慨。 |
E.文章文笔优美,在第②和第⑩段中,描绘景物时使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显得尤其动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蚌壳使用强力黏合剂紧紧地黏附在岩石、船壳、码头上,这种黏合剂具有抗水性,并能黏附不规则物体。在蚌类强力黏附力的启发下,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聚合物胶黏剂,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专家称,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功能材料的制作方法,这种胶黏剂的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而且应用非常广泛。
研究小组设计出的这种化合物类似于蚌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在它依附的任何物体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聚合物薄膜。无论有机材料还是无机材料,新型胶黏剂都能黏附。更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两种化学成分胺和邻苯二酚可在用于神经递质的多巴胺中找到。在适当的pH值条件下,多巴胺自我组装成聚合物链,从而形成黏附的薄膜。
这种新型胶黏剂将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如使物体抗菌或促进特定类型细胞生长的材料。这层涂料形成的膜非常薄,因此不会改变涂布对象的形状,这样就对外科器具进行无菌涂布而不损害其性能。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的另一项应用是净水过滤器,通过制作一种涂布胶黏剂的细小丸粒,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研究人员还发现,通过传统的光刻技术,该胶黏剂可刻蚀在复杂的环境表面。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胶黏剂上,这为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提供了可能。通过在柔性衬底上进行沉积,这种电路可用于制作柔性显示器。
这种新型胶黏剂也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它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差的导热性。通过将碳纳米管这样的导电材料用新型胶黏剂黏合起来,胶黏剂本身即可以作为热绝缘层。
这种胶黏剂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它只能在一定浓度的多巴胺和pH值条件下使用。下列对新型聚合物胶黏剂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新型胶黏剂是种化合物,同蚌胶中的有效活性成分相同。 |
B.它可黏附在石头、木材、塑料、钢材等任何材料上。 |
C.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类似功能材料的制作方法,这种胶黏剂的主要优点在于更易制作。 |
D.这种新型胶黏剂将允许在任何物体表面涂布金属或其他功能性材料。 |
下列对新型聚合物胶黏剂的应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新型胶黏剂涂布在金属等材料上形成的膜很薄,可以对外科器具进行无菌涂布。 |
B.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一种净水过滤器,通过制作一种涂布胶黏剂的细小丸粒,当水淹没这些微丸时,胶黏剂就会将水中的毒性金属物质吸附出来。 |
C.在物体表面进行金属盐洗后,金属将吸附在这种胶黏剂上,就可以在任何物体上印刷电子线路。 |
D.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打算用它来制作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 |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蚌壳使用强力黏合剂紧紧地黏附在岩石、船壳、码头上,研究人员受其启发设计出的一种新型聚合物胶黏剂,其功能更强。 |
B.这种胶黏剂只能在一定浓度的多巴胺和pH值条件下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制。 |
C.这种胶黏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差的导热性,能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
D.这种新型胶黏剂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书法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
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古人对书法的人文精神多有论述。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苏轼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明末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古往今来,强调书家的人格地位,书品即人品的人格主义的评价方法长期影响着书坛。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各自有属于自己的美学内涵与价值,它不需要嫁接或附属于非原生态的环境来生存。但是,书法是一种标榜的艺术,书法作品在彰显艺术魅力的同时,书法家的人格、学识因素也会凸现出来。所以说书法是一种人文的艺术、人格的艺术也未尝不可。
世上没有纯粹的艺术,尤其是书法这门必须承载汉字,并通过汉字以表达事物和情感的艺术。那么,书家的作品,即使是书写他人原创的作品,首先也是经过书家的人格认可,且注入了自己饱满的情感后才书写出来的,每幅作品都无疑会镌刻上自己的人格烙印。艺术家提供的产品必须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这就是艺术家的良知与社会责任。艺术家为了能生产合格的产品,必须从精神的、道义的、物质的、社会的、生活的多个方面进行投入、筛选、填充、调试,甚至是反复地加工提炼,否则他的产品就不合格,就不可能获准“上市”。所以,书法家与其他艺术家一样,艺术的修炼必须也是人格的修炼和人文领域诸多学科的学识与涵养。作为书家,恪守做人的原则,充分把握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是必须要做到的。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是这个阶层的精神特征。中国有传统文化所坚持的以社会为本位,以仁爱为中心,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人文精神;西方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个性解放为目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人文精神。由此看来,人文当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价值取向或者思维方式。书法是一门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高雅艺术,如果不强调作品丰富的内涵,不提升其精神品质,一味地浮躁铺张,则只会消耗书法的艺术生命。眼下有人提出了书家“学者化”的口号,提倡加强书家人文素质和传统国学的综合修养。有人说:“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不读书而能臻绝品者,未之见也。”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优秀的组成部分,古代文化人的一切活动,须臾不离笔墨。文化人以儒、以道、以释、以诗词文章,以其人生的全部经历模铸了书法,书法也全息地映射了文化人的生存状态。有人这样说书法:“少年比才气,中年比传统,晚年比学养。”一个“学养”,道出了文化底蕴的积淀,不唯需要熟读经史,留心艺事,更需要长时间涵泳体察。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部人文精神史。作为当代人,多一些思想家的气质、学问家的渊博与专注、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用关注文化国粹的热情来关注书法的发展,这是我们今天必须做到或者极力追求的。关于“书法”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法是有着自身美学内涵与价值,不依附于非原生态的环境而独立生存的人文艺术。 |
B.书法是承载着汉字,注入了书法家的饱满情感,彰显出艺术魅力的一种纯粹艺术。 |
C.书法是通过汉字表达事物和情感,凸现着书法家人格和学识的淡泊名利的标榜艺术。 |
D.书法是渗透着所有艺术家社会良知与责任感的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一门高雅艺术。 |
关于“书法的人文精神”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权、苏轼等人关于“书品即人品”的人格主义评价,蕴含着浓厚的书法人文精神。 |
B.书法家从精神、道义等方面提炼作品并镌刻上自己的人格烙印,方能创作出有人文精神的作品。 |
C.书法家加强文化底蕴的积淀,注重人生的涵泳体察,其书法的人文精神就会得到滋养。 |
D.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史就是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目的的一部人文精神史。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家尤其是书法家,必须恪守做人的原则,进行艺术的修炼,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学识涵养。 |
B.中国的人文精神以社会为本位,以仁爱为中心,是比西方追求个性解放的人文精神层次更高的精神追求。 |
C.书法家以其人生的全部经历模铸书法,因此其作品也部分地映射了书法家的生存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 |
D.多一些思想家的气质、学问家的渊博与专注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去关注书法的发展,是当代书法家今天唯一的价值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