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罗企生,字宗伯,豫章人也。多才艺。初拜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补临汝令,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累迁武陵太守。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仲堪更以企生为谘议参军。仲堪多疑少决,企生深忧之,谓弟遵生曰:“殷侯仁而无断,事必无成。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仲堪果走,文武无送者,唯企生从焉。路经家门,遵生曰:“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手!”企生回马授手,遵生有勇力,便牵下之,谓曰:“家有老母,将欲何之?”企生挥泪曰:“今日之事,我必死之。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遵生抱之愈急。仲堪于路待之,企生遥呼曰:“生死是同,愿少见待。”仲堪见企生无脱理,策马而去。
玄至荆州,人士无不诣者,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或谓之曰:“玄猜忍之性,未能取卿诚节,若遂不诣,祸必至矣。”企生正色曰:“我是殷侯吏,见遇以国士,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不能共殄丑逆,致此奔败,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玄闻之大怒,然素待企生厚,先遣人谓曰:“若谢我,当释汝。”企生曰:“为殷荆州吏,荆州奔亡,存亡未判,何颜复谢!”玄即收企生,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文帝杀嵇康,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玄许之。又引企生于前,谓曰:“吾相遇甚厚,何以见负?今者死矣!”企生对曰:“使君既兴晋阳之甲,军次寻阳,并奉王命,各还所镇,升坛盟誓,口血未干,而生奸计。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玄遂害之,时年三十七,众咸悼焉。先是,玄以羔裘遗企生母胡氏,及企生遇害,即日焚裘。
(节选自《晋书 列传第五十九》)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殷仲堪之镇江陵,引为功曹引:推荐 |
B.一门之中有忠与孝,亦复何恨恨:遗憾 |
C.若谢我,当释汝谢:感谢 |
D.军次寻阳,并奉王命次:驻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未之郡而桓玄攻仲堪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殷侯仁而无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C.作如此分离,何可不执君何以知燕王 |
D.以家贫亲老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成败,天也,吾当死生以之:(事情的)成功与失败,是天意,我应当与他同死生 |
B.汝等奉养不失子道:你们奉养母亲不失为子之道 |
C.生死是同,愿少见待:生与死是相同的,请你宽恕我 |
D.为弟以力见制,遂不我从:因为我的弟弟凭借强力控制我,最终没能让我追随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罗企生忠义之心的一组是( )
①生死是同,愿少见待 ②刺史王凝之请为别驾
③企生独不往,而营理仲堪家 ④亦何面目复就桓求生乎
⑤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 ⑥自伤力劣,不能剪灭凶逆,恨死晚也
A.①②⑤ | B.④⑤⑥ | C.①③④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企生多才多艺,受到殷仲堪的赏识,被提升为武陵太守、谘议参军。在殷仲堪落难逃走之际,罗企生知恩图报,甘愿生死与共,仗义相随。 |
B.罗企生跟随殷仲堪外逃,路过家门,他的弟弟遵生以握手为名,将企生拉下马来,又以奉养老母为由,抓住企生不放。殷仲堪见企生没有办法脱身,就只身离去。 |
C.桓玄到了荆州,荆州人士都去拜见他,只有罗企生不去。有人劝他去,以免招致杀身之祸,被罗企生严肃地拒绝,桓玄终于杀害了罗企生。 |
D.罗企生没有看清殷仲堪生性多疑,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对他守节不渝,这种重义轻生的精神,令人敬佩。 |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西湖七月半
(明)张岱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肉相发歌喉 B.茶铛旋煮旋转
C.轿夫擎燎火炬 D.吾辈始舣舟近岸停船靠岸
9.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作者认为真正赏月的一组是()
①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②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③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④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⑤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⑥人散“始舣舟近岸”之“吾辈”
A.①②B.③⑥C.④⑤ D.⑤⑥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有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
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 ;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臣抑而不闻闻:听到
B.复构以罪罢之构:陷害
C.时斗米直十三缗直:通“值”
D.昼抚膺痛苦膺:胸口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即散其家之所有 B.①遇饿者则赈之
②句读之不知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及到官,复祷于社坛 D.①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
②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②作《师说》以贻之
10.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三十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B.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谁敢追查。张养浩将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敢于直谏,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谏阻,皇帝大怒,罢免了他的官职。
D.关中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
译文:。
(2)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译文:。
(3)道经华山,祷雨岳祠,泣拜不能起。
译文:。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圬①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馒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馒以嬉。夫馒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有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馒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之者邪?将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馒:通“镘”(màn),镘子,粉刷墙壁的工具。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派遣
B.而归其屋食之当焉归:返回
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功:成效
D.抑丰悴有时时:时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莫春者,春服既成
C.薄功而厚飨之者邪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人物传记,实为宣扬与发挥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
B.本文继承了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主张,作者借人物之口,肯定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
C.作者对当时社会吏治腐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并认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不可避免的结局。
D.本文议论时政,言辞犀利,高瞻远瞩;写人叙事,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有司执法,白收权妻子。先主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待之如初。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云诛权妻子,权知其虚言,未便发丧,后得审问,果如所言。及先主薨问至,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后领益州刺史,徙占河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深器之,问权曰:“蜀中有卿辈几人?”权笑而答曰:“不图明公见顾之重也!”宣王与诸葛亮书曰:“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景初三年,蜀延熙二年,权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明年卒,谥曰景候。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县望风景附景:通“影”
B.先主假权偏将军假:借助
C.先主引退引:率领
D.司马宣王深器之器:器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请为先驱以尝寇故率将所领降于魏
A.则思知足以自戒B.溪虽莫利于世
何古人之可慕也魏群臣咸贺而权独否
C.蚓无爪牙之利D.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10.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权不赞同张松的建议,认为如果接纳刘备,会使主上尴尬且有危险。他认为应该关闭边境,等待天下太平。
B.黄权归顺刘备后,被委以重任,于是决定打攻吴国,并向刘备提出相关建议,却未被采纳。蜀国战败,自己被迫降魏。
C.黄权降魏后,有人说他的妻子儿女在蜀国被杀,黄权不相信刘备会这样做,后来证明他的判断的正确的。
D.黄权为人处事的态度,在大将军司马宣王致诸葛亮信中得到赞誉,这表明他是一个心直口快光明磊落而有气度的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学科学科
1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译文:
○2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
译文:
(2)请用“/”给文中画“”的句子短句。
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8—10题。
公孙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监以让卫鞅让: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中:选中
C.黥其师公孙贾黥:在人身上刻图案并涂色
D.舍人无验者坐之验:凭证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者溺于所闻②公子自度不能得之于王
B.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②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B.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11.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②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划线句断句。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