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师打破“桔生淮南为桔,桔生淮北为枳”的观念,哲学依据是(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
C.人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情况 |
D.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是主观的 |
我国古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观点在现在仍具有积极意义。回答下列各题。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这一思想启示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
B.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 |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本质区别 |
D.只能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过分强调“人定胜天”,造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根据这种现状,我国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过程表明:
A.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
D.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
C.所有有形的物体 |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
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据此回答下列各题材料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
B.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C.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
D.坚持群众路线 |
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缘由可看出
A.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
B.哲学都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 |
C.真正的哲学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
D.哲学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
某市花费了420万巨资引进了4000颗大树,因“水土不服”已有1000多棵死掉。进城的大树因多年生长在深山中,无论外形还是内部发育都适应了深山生活,进入城市后,空气、土壤、水分等环境的改变,导致一些大树死亡。回答下列各题。上述事例告诉我们:
A.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提高实践活动的科学性 |
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 |
C.必须弄清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
D.必须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
在深山能很好生长的大树因为不能适应城市的生存环境而死亡,说明:()
A.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死亡的过程 |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
C.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认识和改变 |
D.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我国政府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而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构成。这表明: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
B.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
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和利用规律 |
D.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