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灾难战争”指的是哪四次战争?(4分)
材料二: “1840年至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屡遭西方欺凌,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和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指的是什么条约?(4)
材料三: 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提出了海权论: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这种观点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3)材料三中:日本“五年以后”通过哪个重大事件“得到了回报”?( 1分)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材料四:解放前,东北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
(4)东北人民“苦难十四年”开始与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材料五:中国作为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抗击了70%的日本侵略军,最终以3500多万儿女捐躯为代价,战胜了日本法西斯。
(5)据材料五,结合所学,各举一例国共两党抗击日本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号召抗日的宣言
材料二、“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1937的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
(1)材料中国共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事变后发表的?依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共同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出国共两党英勇抗日的战例。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长征》
(1)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红军长征之“难”,主要是指什么?
(4)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请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迎接中国共产党92周年华诞,央视一套隆重播出了电视剧《中国192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多年波澜壮阔,90多年壮丽辉煌。
材料二下面的材料展示了中国共产党1921━1949年的奋斗历程。
①洗雪国耻 ②生死攸关 ③星火燎原 ④当家作主 ⑤开天辟地
(1)材料中“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在“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什么重要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一枪声”是在哪个地方打响的?
(2)“长征壮歌”中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哪一会议?
(3)“抗日烽火”中,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试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建国大业”发生于哪一年?
(5)请你沿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将材料中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上海这座东方明珠见证了中国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下面四幅图片反映的是近代上海历史的变迁,请你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反映的是哪次战争后上海的命运?请指出这次战争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图二是在哪一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
(3)图三的陈独秀在上海发起了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4)图四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5)综观上海历史的沧桑巨变,你有什么感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中……“自强”的音符日益响亮,并在此后三四十年间成为中国为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
——《复兴之路》(上)
材料二:
材料三: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 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1)材料一中“实现近代化的第一次努力”指的是什么运动?
(2)材料二中,图1的主张变为实践的政治运动是什么?
(3)材料二中,孙中山把图2中“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请问具体指的是哪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进行了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简述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据材料三,写出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名称。
(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