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名称及成果内容。(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4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当果断的拿破仑把革命事业掌握在自己手里,当他认为自己就是革命(即1794年热月9日后被贪婪的资产阶级所扼杀的那次革命),当他这个‘寡头的’民主(一个法国作家就是这样称呼他的)接二连三地派遣军队袭击德国的时候,‘基督教德意志’社会就最终地被消灭了。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诚然,他的行动表现出来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甚至不及公会的代表们可能表现出来并且实际上已经到处表现出来的一半,不及被他打倒的王公贵族们所惯于表现出来的一半。在法国已完成其任务的恐怖统治,拿破仑以战争的形式把它搬到了其他国家,这种‘恐怖统治’德国是十分需要的。拿破仑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并以并小邦为大邦的办法减少了德国的小邦的数目。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巳形成有生命力的民族大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拿破仑入侵德国之举的态度和理由?
 (2)对比材料一,列宁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与恩格斯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战争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性质的认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法德美比较表一
| 项目 | 
   英 | 
   法 | 
   美 | 
   德 | 
  
|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 
   1 | 
   4 | 
   2 | 
   3 | 
  
|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次) | 
   1.3 | 
   1.9 | 
   8.1 | 
   4.6 | 
  
|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 
    3 | 
    4 | 
    1 | 
    2 | 
  
材料二  英法德美比较表二
| 国家 | 
   英 | 
   法 | 
   美 | 
   德 | 
  
|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 | 
   3 | 
   4 | 
   1 | 
   2 | 
  
|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 
    1 | 
    2 | 
    5 | 
    4 |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
| 时间 | 
   大事记 | 
  
| 1914年6月 |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 | 
  
| 1914年7月 |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 
  
| 1914年8月 |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 
  
| 1915年5月 |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 
  
| 1917年4月 | 
   美国参战。 | 
  
| 1918年3月 | 
   俄、德国签约停战。 | 
  
| 1918年9月 |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 | 
  
| 1918年11月 |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 |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产生了怎样直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战”的特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洪秀全起自布衣,驱逐异族,虽及身而亡,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因深慕其为人……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材料二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权。”
 ——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政治纲领》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太平天国运动是一种什么态度?扼要指出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相似点。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在吸取太平天国运动教训的基础上又是如何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公理有固然,非人之为也”。(自序)揆之于人事,则应顺时而动,有所作为,若“委心任运,听其流变,则日趋于敝”,故在此无事无时不变之世界中,须“振刷整顿,斟酌通变”,如此,才可“日趋于善”。
 ——《变法通议》
 材料三
 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尤其要时刻警惕短期行为损害执政根基,防止局部利益左右发展方向,力避消极懈怠延误改革时机,所思所虑不独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稳定,更有党和国家事业的长治久安。面对全新的改革历史方位,当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宽广视野,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所要求的,“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如此,我们就一定能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一个光明的未来。
 ——《人民日报:宁要不完美的改革 不要不改革的危机》(2012年)
 (1)概括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相同点,从阶级的角度分别指出两则材料中的言论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该片点燃了国人对中国强国之梦的美好憧憬。《大国崛起》通过电视政论片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十五世纪以来相继走向强盛之路的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其主旨强调的是以地理大发现为开端的商业经济的崛起和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带来的资本主义的兴盛。客观地说,该片似乎在刻意地回避了一个重要的国家——意大利的崛起,从而也就有意回避了中世纪末期欧洲发生的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文艺复兴正是发轫于意大利,而后传播于欧洲各国的。而正是因为有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这三大运动的“火车头”促进作用,才会产生后来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宪政革命,也才会有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十个大国的连续不断地崛起为世界强国。而《大国崛起》只强调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作用很显然是一种片面之论,因为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过程首先必须产生思想观念的大变革,如果没有思想者的先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改革者的跟进了。
 ——李保华《中国文艺复兴汲取人类文明智慧火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作者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明晰,逻辑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