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阅读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中的“十五”“八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这首诗抒发了老翁怎样的心情?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阅读诗句,完成后面各题。
诗句一: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乡愁》)
诗句二: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依据示例,分析加点意向的内涵,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诗句 |
赏析 |
诗句一: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作者借助“船票”这一意象,写出了与爱人的分隔与离别,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愁绪。 |
诗句二: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
借助“起跑线”这一意象,写出了祖国开始发展,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抒发了作者欣喜(激动、赞美等)之情。 |
(2)诗人常常借助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话,表达对母校的“依依不舍”之情。(4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武陵春》一词,完成下列各题。
武陵春 ①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 ②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 ③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 ④春尚好,也拟 ⑤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⑥,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选自《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武陵春,词牌名。②[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③[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④[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是当时的风景区。⑤[拟]打算。⑥[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1)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心绪不宁,无心做事。
B.疲惫不堪,毫无兴致。
C.百无聊赖,内心空虚。
D.琐事多多,精力不济。
(2)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化简为繁,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词人哀愁的数量之多。
B.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C.词人内心沉重,舴艋舟又太小,确实是"载不动"。
D.词人内心苦闷,双溪又太遥远,"载不动"是一种借口。
(3)下列诗句与本词描写的花形态相近的一项是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两股战 战 ,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
【乙】光绪十六年 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 ②,悉仿生人 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 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 ④叹其技之奇妙。
(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 |
|
②不能 名其一处也。 |
|
③无不毕 肖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不能指 其一端 |
② 其一犬坐于前。(《狼》) |
B.①凡有名 者。 |
②念无与为乐 者(《记承天寺夜游》) |
C.①往往留像 于馆 |
②求石兽 于水中。(河中石兽) |
D.①余亟叹其技 之奇妙 |
②属予作文以记 之。(《岳阳楼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