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一)诗歌阅读
阅读下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①相逢。
问姓惊初见,②名忆旧容。
别③沧海事,④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在这首诗的方框格内选填相应的词语,其中最佳的一组是()
A.①才 ②称 ③离 ④语 |
B.①才 ②道 ③后 ④言 |
C.①又 ②寻 ③离 ④言 |
D.①一 ②称 ③来 ④语 |
对这首诗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弟”即表弟。诗题点明了诗的内容是写与表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
B.“惊初见”是说他们乍一见面,似曾相识,不免惊讶,即问“贵姓”。 |
C.“沧海事”用典,借指世事变化很大,暗含离乱之恨。 |
D.“秋山”一词点明了时令,也借秋高气爽表现了诗人见到表弟的喜悦之情。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首五言律诗,韵律和谐,对仗工整。 |
B.第三联正面描写久别重逢情景,写出了由不识到相认、相忆的传神细节。 |
C.第三联与首句照应,写两人各叙分别后的情状,表现出了兄弟情深。 |
D.本诗采用浓墨重彩、层层渲染的手法,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一幕,有相当的感染力。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一)诗歌阅读
阅读下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①相逢。
问姓惊初见,②名忆旧容。
别③沧海事,④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在这首诗的方框格内选填相应的词语,其中最佳的一组是()
A.①才 ②称 ③离 ④语 |
B.①才 ②道 ③后 ④言 |
C.①又 ②寻 ③离 ④言 |
D.①一 ②称 ③来 ④语 |
对这首诗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弟”即表弟。诗题点明了诗的内容是写与表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
B.“惊初见”是说他们乍一见面,似曾相识,不免惊讶,即问“贵姓”。 |
C.“沧海事”用典,借指世事变化很大,暗含离乱之恨。 |
D.“秋山”一词点明了时令,也借秋高气爽表现了诗人见到表弟的喜悦之情。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首五言律诗,韵律和谐,对仗工整。 |
B.第三联正面描写久别重逢情景,写出了由不识到相认、相忆的传神细节。 |
C.第三联与首句照应,写两人各叙分别后的情状,表现出了兄弟情深。 |
D.本诗采用浓墨重彩、层层渲染的手法,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一幕,有相当的感染力。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