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月二日初到惠州①
苏轼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②。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③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④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注:①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第二次遭贬谪初到惠州时所作。②广东新丰,在惠州北。③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黄巾乱于辽东。④苏轼自注:酒名,即岭南万户酒。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传情达意,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赏析。
苏轼初到惠州,就感受到了 “家”的温暖,产生了归属感。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阅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段,完成以下各小题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叙事诗,选自《_______________》,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_______________”,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2分)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⑴ 卿当日胜贵()⑵ 君尔妾亦然()
⑶ 故作不良计()⑷ 渐见愁煎迫()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留待作遗施 | B.还必相迎取 | C.箱帘六七十 | D.摧藏马悲哀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诗句
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以上节选内容是全诗情节的高潮兼结局部分,主要内容是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进一步刻画了刘兰芝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6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从字数看(57字),这首词属于____ __。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寒山”二字与末尾“月黑沙黄”遥相呼应,尽显悲凉消沉之意。 |
B.“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回顾了作者当年打猎时呼鹰寻兽的壮观场面。 |
C.“男儿身手和谁赌”一句既有老当益壮的情怀,又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
D.“人间多少闲狐兔”暗讽人间尚有很多的恶人、小人在侵凌着正义和善良。 |
标题为“咏鹰”,词是如何表现鹰的形象的?请结合上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诗词,完成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
唐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海楼”或“望潮楼”。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登楼所见,借山水相接、延绵雄阔的气势抒发了内心茫茫无尽的愁绪。 |
B.颔联从俯瞰的角度描摹了灯火、星河在水中的倒影,给人以澄澈清新的感觉。 |
C.颈联对仗工整、想象奇特,将夏夜的月光比作秋霜,渲染出幽静迷离的景致。 |
D.尾联以调侃的语气作结,邀请友人到江楼纳凉消暑,紧扣了“招客”的诗题。 |
请找出诗中的诗眼,并就其视角的变化分析作者的写景特点。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也可以说“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说“您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