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
苏轼
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则天下之大节有不足立,而大事有不足办者矣。
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而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则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非千金之子,不能运千金之资。贩夫贩妇得一金而不知其所措,非智不若,所居之卑也。
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
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惴惴焉惧不免于天下,一为希阔之行,则天下群起而诮之。不知求其素,而以为古今之变时有所不可者,亦已过矣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广选•新注•集评》苏轼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狭 :使……狭小 |
B.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蔽:蒙蔽 |
C.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役役:劳苦不息 |
D.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蹈:遵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以天下之大而不足以动其心 | B.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草拂之而色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C.则天下群起而诮之 | D.以其全才而制天下 |
士大夫之族 君何以知燕王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 )
A.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
B.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
C.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
D.夫太甲之废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儒家的伦理标准出发,要求人们的行为要符合道德规范,并提出了“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的观点。 |
B.紧承首段提出的观点,文章第二段通过王公大人和匹夫匹妇的比较,说明不取者愈大,所办者愈远。 |
C.文章第三、四段引入孟子和孔子的相关材料,是为了证明“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因而行文更严谨。 |
D.作者认为伊尹是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贤者,不以自己的得失而进退,不以自己的荣辱而喜忧,穷达利害都不能动摇其对精神本质,也即道义的追求。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
(2)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
(3)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方克勤,浙宁海人也。少从乡先达学,穷研力索,至忘寝食。元季乱,隐山谷中。国初被征,起家为济宁知府。比至官,首为书悬康衢,谕天子爱养元元之意,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引耆耋坐语,讯得失。聘贤者为师,各立学,学凡数百区,学子系籍者至千人。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吏征率不俟期,民谓诏旨不信,辄弃去,田复荒。克勤与民约,税如期。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岁暮转戎衣于燕,时令:役民舟者有诛。他郡以牛车从事,天雨雪,牛僵死于道,民破产十八九。民请以舟僦役,克勤曰:“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辄以舟行。省义之,不问。郡城坏,故事,以兵完筑。指挥使倚贵人为重,五六月,辄聚民万余人治之,民不得田,哀号往即工。克勤奋曰:“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密闻之中书,即日诏罢役。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郡饶足。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尝曰:“近名必立威,立威必殃民,吾不忍也。”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同列以事夺禄,旦夕延共食。会饮醉,投案大诟去,礼待之益恭。及酒解,来谢。克勤阳为不知者,曰:“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君何谢也?”晚益畏慎,昼所为,夜必白之天,俯仰无愧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从先达学,穷研力索索:探求。 |
B.时始诏民垦荒,阅三岁乃税阅:观察。 |
C.故事,以兵完筑完:修缮。 |
D.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奉:供养。 |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方克勤为官正直清廉的一组是
①克勤与民约,税如期。②吾知从民便而已,抵法非所惮也。
③民困不救,乌用二千石为!④每行县,杯汤不肯受。
⑤兖州守因童子进二瓜,笞而却之。⑥昔之夜,吾亦大醉,不识群何谢也?
A.①②④ | B.①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⑥ |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克勤元末避乱山中。明朝初任济宁知府,做爱民之事,兴办教育。在垦荒征税之事上,他按照朝廷规定办理,取信于民,并采取很好的措施。 |
B.年底往燕地运军服时,方克勤为使百姓不受困苦,按照法令用船运送。他还能挺身为民,不畏权势,使朝廷下令停止农忙时征集大量百姓修郡城之事。 |
C.方克勤不追求名誉,过着很简朴的生活。每次巡行属县,连杯热水也不肯接受。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 |
D.方克勤待人诚恳,贬谪的人经过郡里,他一定给予照顾。他礼待一位被罚俸禄的同事,那人酒后失态,后向方克勤道歉,方克勤装做不知而安慰他。 |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即有不乐,听诣府自言,禁隶卒谁何之。
(2)区田为九等,以差等征发,吏不得为奸,野以日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②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求一时之怜怜:爱慕 | B.惟吾年差长差:差别 |
C.非门外入刺刺:名片 | D.间常自思间:有时 |
10. 文中“ 坐此不逮足下耳” 的“坐”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坐“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 | B.项王、项伯东向坐 |
C.坐法而去官 | D.侯嬴直上坐,不让。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
译文:
(2)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
译文:
(3)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孔 子 世 家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 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 |
C.三日不听政 | D.则吾犹可以止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1)霸则吾地近焉(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B.(1)沮之而不可则致地(2)酌贪泉而觉爽 |
C.(1)孔子遂行,宿乎屯(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D.(1)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途不拾遗
A.驴不胜怒,蹄之 | B.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C.问其深,则其游者不能穷也 | D.六王毕,四海一 |
4. 下面对文章意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鉏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取了他的建议,先送女乐和纹马给鲁国。 |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我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7.下列各项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
B.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
8.分别比较下现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
![]() |
|||
A.两个“请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
B.两个“请字”相同,两个“以”字相同 |
C.两个“请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
D.两个“请字”不同,两个“以”字不同 |
9.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③/②④/⑤⑥ | B.①③⑥/②/④/⑤ |
C.①/②③/④/⑤⑥ | D.①③/④⑤/②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初为县吏,后仕郡。后避乱江东,徙会稽。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
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卲,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蜀相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遣仪使蜀申固盟好。奉使称意,后拜尚书仆射。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取材于《三国志·吴书》)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仪之皖就将军刘卲之:到、去 |
B.于是见穷诘累日见:出现 |
C.权闻之,幸仪舍幸:皇帝到某处 |
D.惧于不称称:称职 |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明是仪廉洁有原则的一组是()
①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②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
③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④事上勤,与人恭。
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⑥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①④⑥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仪是孙权用优待的文书征召任官,很得孙权信任,在平定荆州、大败曹休等战事上立了功。 |
B.众官员都因畏惧吕壹而不敢说话,只有是仪在孙权严厉追问时仍据实答问,使遭诬告的刁嘉免罪。 |
C.是仪身为高官,屋舍仅能容身,衣食极俭朴,受到孙权的赞叹和欣赏。 |
D.是仪为官数十年,奉公守法,从不臧否人物,为人谦辞推让,把受恩赐当做忧苦之事。 |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
(2)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3)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