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疾辞:借口
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长矣薄:稍微
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之遗:赠送
D.使人赴触子,而訾之口耻:耻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去小利大利不得  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B夫虢不亡也,恃虞  王无异于百姓以王为爱也
C则虢朝亡虞夕从之矣 北救赵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D无以赏,使人请金齐王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下列用“/”给句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向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
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
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 
(2)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 
(3)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光为人沉静详审,长才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初辅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众庶莫不多光。   
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有女年与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盖主①内安女后宫为倢伃,数月立为皇后。父安为骠骑将军,封桑乐侯。光时休沐②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欲令得召见,又不许。长公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惭。自先帝时,桀已为九卿,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中宫③之重,皇后亲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顾专制朝事,由是与光争权。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怀怨望。及御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盐铁,为国兴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于是盖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与燕王旦通谋诈令人为燕王上书言光出都肄羽林道上称跸太官先置又擅调益莫府校尉。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臣旦愿归符玺,入宿卫,察奸臣变。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从中下其事,桑弘羊当与诸大臣共执退光。书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闻之,止画室中不入。上问:“大将军安在?”左将军桀对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诏召大将军。光入,免冠顿首谢,上曰:“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军之广明,都郎属耳。调校尉以来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军为非,不须校尉。”是时帝年十四,尚书左右皆惊,而上书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惧,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听。
后桀党羽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复言,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光威震海内。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迄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注释:①鄂邑盖主:汉昭帝的大姊,即下文的“长公主”。倢伃:即婕妤,宫中女官名,汉代设置。②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③椒房中宫:皇后所居,借指皇后。
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仆射窃视之,不失尺寸识:做标记
B.众庶莫不光多:称颂,赞美
C.桀父子既尊盛,而长公主德:感激
D.为国兴利,其功伐:讨伐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
②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B.①皇后亲安女,光乃其外祖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①桀因帝姊鄂邑盖主内安女后宫为倢伃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①臣头可得,玺不可得也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霍光为人沉着冷静,细致慎重。霍光出入下殿门,停止、前进都有固定的地方。辅佐幼主,政令都由他亲自发出,天下人都很仰慕他的风采。
B.长公主等人和燕王旦勾结,罗列一系列罪行,诬告霍光专权,且行止有些不同寻常,并趁霍光休假之机上书,他们甚至还谋划把霍光抓起来。但昭帝没有批复同意。
C.上官桀虽与霍光是亲家,但后来因为和燕王、桑弘羊等人一样,有求于霍光而未能得到满足,就设法陷害霍光,但最终事败身亡。
D.霍光受先帝所托,辅佐幼主,深得皇帝的信任,不管上官桀等人怎样诽谤他,昭帝都认为霍光是一个忠臣。霍光后来还帮助昭帝粉碎了上官桀等人谋反的阴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光长女为桀子安妻。
⑵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迄十三年,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皆 与 燕 王 旦 通 谋 诈 令 人 为 燕 王 上 书 言 光 出 都 肄 羽 林 道 上 称 跸 太 官 先 置 又 擅 调 益 莫 府 校 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答李推官书
张耒
李君足下: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
足下之文,可谓奇矣!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务欲使人读之如见数千岁前钟鼎之文也。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老。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
夫文何为而设也?知理者不能言,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岂独传哉?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
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遇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
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知其章,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注】①蛙蛭:青蛙和水蛭。②靡靡:不振作,没力量。
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辱:耻辱。
B.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捐:放弃。
C.横斜反覆,自节目中:符合。
D.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连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能文者,固不能奇为主也②但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①世能言者多矣②足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①夫决水江河淮海也②若亡郑而有益君,敢以烦执事
D.①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②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用来证明“为文要明理”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①力为瑰奇险怪,务欲使人读之如见数千岁前钟鼎之文也
②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
③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
④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
⑤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
⑥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写诉状与写文章进行类比,批评“巧为粉泽”的写作风气,也否定了李推官追求“瑰奇险怪”的做法。
B.文章第四段用“决水于江河淮海”作比,说明“理达之文”犹如不受阻遏的东流水,自会形成雄奇的风格。
C.作者认为“文”只是负载“理”的工具,所以为文应该注重思想内容,如果关注表达形式,就会成为最“陋”之文。
D.本文是一封书信,也是一篇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的论述文,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论述具有一定的辩证性。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
(2)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
(3)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去宥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惠王问秦之墨者唐姑果。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已也,对曰:“谢子,东方之辩士也。其为人甚险,将奋於说,以取少主也。”王因藏怒以待之。谢子至,说王,王弗听。谢子不说,遂辞而行。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学书于沈尹华,昭嫠恶之。威王好制,有中谢佐制者,为昭嫠谓威王曰:“国人皆曰: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王不说,因疏沈尹华。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不得进,令昭嫠得行其私。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①宥:通“囿”,局限。“去宥”: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②荆威王,即楚威王。古时楚地亦称“荆”。③中谢: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④文学之士: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⑤旱:通“悍”,勇猛。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谢,人也细:仔细
B.将於说奋:用力,尽力
C.以为奸人路除:清除,打通
D.不见人殊:极,根本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因藏怒待之其无礼于晋
B.文学士不得进吾得兄事
C.人皆在善莫大
D.皆甚有所宥邪皆出于此乎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宥”表现的一组是()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⑤邻者若比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这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嫠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闭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
(2)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3)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己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火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门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曰:“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他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应天府知:主持、掌管
B.曹利用恶曾己上,尝怏怏不悦班:等级、次第
C.人莫敢以私干:求取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决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王曾的品行修养的一项是()
①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
②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
③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
④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火恶,则非臣所知也。
⑤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
⑥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乏,卒无妖。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
“这真是王佐之材啊 !”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
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的个人感情上有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
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

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
(2)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
(3)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守仁传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性孝,士论之多:赞美。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安庆薄:攻击。
C.击之湖中,蔑不胜矣逆:迎战。
D.守仁不赴,请归省:探望。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守仁“多智善谋”的一组是()
①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
②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
③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④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⑤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
⑥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有家学渊源。他的父亲就有风度,有才华,很受皇帝器重。他自己更是早早就中了进士。被谪龙场时,开创了“阳明学”,自成一家。
B.王守仁的出生及童年非常有传奇色彩。他在母腹中待的时间较长,名字是云中神人所赐,直到五岁被异人拍打而且改名后,才开口会说话。
C.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廷杖遭贬谪。张忠、许泰等人故意刁难时,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文武兼备。他不仅通晓兵法战策,在平定宁王造反的过程中,多出奇计,指挥若定;而且善于射箭,曾以“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5分)
(2)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