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共12分)
(一)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 西山①十记(节选)
(明朝)袁中道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②。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③,禅刹相接。绿叶秾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
注解:
①西山:北京西郊的群山。②鬣(liè)走带牵:意味水藻像马鬃那样被风吹动互相牵扯。
③亘流背林:流水绵延,背依树林。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佁然不动 ②斗折蛇行下列成语中的“洞”字与文中“洞见沙石”中的“洞”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漏洞百出:形容作文、说话或办事等破绽很多。洞:缺陷,不周密的地方。 |
| B.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明亮的火一样。洞:清楚,透彻。 |
| C.空洞无物:多指言谈、文章极其空泛。洞:空,没有什么内容。 |
| D.门户洞开:门窗等大开。洞:像开着出口的山洞。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句2分,共4分)
(1)卷石底以出:
(2)其岸势犬牙差互: 《小石潭记》《西山十记》都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水的清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两位作者分别是怎样进行侧面描写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与“人不知而不温”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切问而近思
(2)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亭亭净植 |
植:立 |
|
B.有狱久不决 |
狱:案件 |
|
C.囚法不当死 |
法:法律 |
|
D.将弃官去 |
去:离开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敦颐独与之辩 |
|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人不知而不愠 |
|
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
杀人以媚人 |
|
D.乃委手版归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甲文 ,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 分别表现了周敦颐 、 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⑩。”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⑪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何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冥所享之福。⑪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②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③上感悟,遽起:
④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宋先生其来乎?
②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3)从文中看,皇帝(朱元璋)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他既有爱惜人才、 等优点,更有冲动易怒、 等缺点。
(4)孝慈皇后的劝谏使宋濂两次免死,她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节选)
崔铁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尔翁长铨①,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乎?”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②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③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④,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⑤。”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絟:量才授官②白:告诉③内:同“纳”放进④寻找太监的晚辈⑤贾(gū):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恚而语女曰:
②内所著披袄中:
③予佐而贾:
④出珠授之: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固吝者何?
|
A.学而时习之 |
(论语) |
|
B.吾恂恂而起 |
(捕蛇者说) |
|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刻舟求剑) |
|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核舟记) |
(3)翻译句子
①公屡促之,必如约
②但少闲人入吾两人者耳
③呼而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4)从文中概括一则实例,并据此写出王忠肃公的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饿其体肤 ②衡于虑 ③出游数岁 ④期年,以出揣摩
(2)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4)【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