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朝的起源,史学界有多种说法。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凡夏自禹以至于桀,十七王”,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①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
②夏朝已有分封子弟的等级制度
③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④有关夏禹的传说并非完全虚构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柏拉图“理想国”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保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
| A.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 |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
|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 D.理想是虚无飘渺的东西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
|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
|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
|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
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
| A.因材施教的原则 | B.有教无类的思想 |
| 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 D.循循善诱的说教 |
下列关于“仁”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 B.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爱护 |
| C.“仁者爱人” | D.包含的“仁爱”思想是人人平等的,普遍的爱 |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 B.中庸 | C.轻徭薄赋 | D.有教无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