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报知新闻》的社论《天赐良机终于到来》(1941年12月9日晚报)说:“残虐无道,掠夺瓜分世界,地球上人类应当共同拥有的财富与资源的80%被他们占有。恬不知耻的英美,竞进一步把魔爪伸向了东亚的最后一块肥肉——中国大陆。国民,奋起吧!国民,前进吧!照耀我们的是三千年国体的精华!”
——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
(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对太平洋战争起因的认识。对此,你有何评价?
材料二  在被称为“没有比这里竞争更激烈”的新闻界,战争就是扩大发行量的最好机会。反对战争不仅会引来政府和军部的不满,也会惹怒国内爱国主义的民众,发表反战言论的报纸会被骂为“卖国贼”“汉奸系”。……政府还出台了《报纸法》等言论管制的法律法规,一旦发现违反禁令的文字将被审查部门禁止发行,每一次禁止发行都将造成报社的巨大损失,政府和军部还会利用利益关系恐吓广告主刊登报纸广告,彻底断绝报社的收入来源。
——王绍贝《“搭上性命的新闻报道”时代》
(2)依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报界在近代成为战争宣传机器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截至1989年,共有61人被边防哨兵枪杀。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万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
1989年9月11日: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借道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再次向西德逃亡,史称“公民大逃亡”。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格局角度简要分析柏林墙建立的原因和对欧洲的影响。
(2)你如何评价“柏林墙倒塌”的历史意义。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契约,并不是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一种约定,而是共同体和它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种约定。它以社会契约为基础,是合法的约定;它对一切人一视同仁,是公平的约定;它除了公共幸福之外,不能再有任何其他的目的,是有益的约定;它有公共力量和最高权力作保障,是稳定的约定。
——卢梭《社会契约》
(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8分)
(2)在卢梭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流思想有何特点?(4分)卢梭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3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6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9分)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阁);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材料二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3)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型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4)材料三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表现。
(5)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a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1840一1876,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乐善好施时期(1905—1937),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一)。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3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