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
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
右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
甲: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
乙:图中周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丙: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丁:图中周公勤政为民,统治者品德成为政治权力间的主要纽带。
以上推测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应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度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是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 | 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 B. | 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是片面的 |
C. |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 D. | 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
表1 1925年部分省份国民党党员构成表
地区 |
党员人数 |
学生 |
工人 |
农人 |
绥远 |
3200 |
8% |
3% |
80% |
湖北 |
1877 |
63.1% |
2.3% |
8.9% |
广东 |
15000 |
21.2% |
20.1% |
39.1% |
表1表明,1925年的国民党
A.发展重心由北向南转移 | B.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
C.是多阶层组成的革命联盟 | D.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 | B.辛亥革命时期 | C.五四运动时期 | D.国民革命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