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中,集权还是放权,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有处死一个杀人犯的权力。
人们充当自己案件的裁判者是不合理的,自私会使人们偏袒自己和他们的朋友,心地不良、感情用事和报复心理都会使他们过分地惩罚别人。
上帝用政府来约束人们的偏私和暴力。
——节选自洛克《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个人权利让渡于政府的必要性。
材料二
(2)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经历了一个“集权——放权——集权——放权”的历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历程。
材料三 改革行至1984年前后,随着权利下放及经济复苏,各种新的政治难题层出不穷,在决策层和理论界发生了重大的争论和分歧。
在厉以宁看来,计划经济的最大弊端是剥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扭曲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因此全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然是企业制度本身的重新改造,即财产关系改造,换而言之,只要把企业“还”给了市场,经济体制自然将实现转轨。
吴敬琏认为,当前的中国改革,行政性分权步子迈得太快,而经济性分权则远远不足,“行政性分权充其量不过是使企业从原来中央机关的附属物变为地方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因此,不应当笼统地把改革的目标定为“分权”,而应当区分性质不同的权利,行政性权利应当适当集中,经济性权利则应充分下放。
——据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整理
(3)根据材料三比较厉以宁与吴敬琏观点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争论的历史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当今国际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着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3分,写出其中三项即可。)
(2)根据近代世界历史发展内容,概括工业生产力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英国在19世纪中期取得了世界霸权,成为世界霸主。试根据英国综合国力构成要素分析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原因。
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材料一(见漫画图)
材料二:人们把他弥留之际交给华盛顿夫人的遗嘱打开之后发现,那份遗嘱是他在七月份亲自仔细拟好的。在头几条中有一条规定,要在他的妻子去世以后解放他家中的奴隶。
——《华盛顿传》
(1)漫画所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该形式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2)作为总统,他为什么不能解放全国的奴隶?当时该国的政体形式如何?
(3)以上述两种政体为例,简述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18分)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与改革过程中的争论,可以获得很多启示。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攀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史记》卷68
材料二:今君实(司马光)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迁,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抖三:荣禄、王文韶还在慈禧召集的御前会议上说:“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训,岂容轻改。”他们还说:“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不可变通。”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第52页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争论发生于何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在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主“是指哪位皇帝?王安石变法期间采取的措施为什么会引起一些人的“怨诽”?(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荣禄、王文韶等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政治主张。(4分)
(4)为什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与争论相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梭伦
材料二:
请回答:
(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
(本题共20分)材料一: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书?高祖记》
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
材料三:孝文帝改革前后的北魏服饰、饮食情景之比较,
(1)从材料一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 其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何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