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中,集权还是放权,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有处死一个杀人犯的权力。
人们充当自己案件的裁判者是不合理的,自私会使人们偏袒自己和他们的朋友,心地不良、感情用事和报复心理都会使他们过分地惩罚别人。
上帝用政府来约束人们的偏私和暴力。
——节选自洛克《政府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个人权利让渡于政府的必要性。
材料二
(2)西方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经历了一个“集权——放权——集权——放权”的历程,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历程。
材料三 改革行至1984年前后,随着权利下放及经济复苏,各种新的政治难题层出不穷,在决策层和理论界发生了重大的争论和分歧。
在厉以宁看来,计划经济的最大弊端是剥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扭曲了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因此全部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必然是企业制度本身的重新改造,即财产关系改造,换而言之,只要把企业“还”给了市场,经济体制自然将实现转轨。
吴敬琏认为,当前的中国改革,行政性分权步子迈得太快,而经济性分权则远远不足,“行政性分权充其量不过是使企业从原来中央机关的附属物变为地方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因此,不应当笼统地把改革的目标定为“分权”,而应当区分性质不同的权利,行政性权利应当适当集中,经济性权利则应充分下放。
——据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整理
(3)根据材料三比较厉以宁与吴敬琏观点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争论的历史背景。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着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
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兴起的相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指导思想或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
(3)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启蒙运动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4)列举两位启蒙思想家的代表及其著作。(写出人名、代表作即可)
(5)启蒙运动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界。请写出在启蒙运动影响下近代中国出现的两次思想解放潮流。
阅读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迁都洛阳后)高祖日:“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从孝文帝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角度,你对材料一中所述的内容有何认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所产生的影响。就其成因而言,你感悟到了什么?
在世界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曾产生过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为例,说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克服“自由放任”模式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的。
(2)为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苏中两国各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如何?
(3)综观上述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改革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有关荣氏企业发展史的材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对华出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二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材料三 荣宗敬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他力求与当时国际上大公司的做法接轨,建成一家厂子就抵押出去,取得抵押贷款后再办第二家;第二家厂子建成后再抵押出去,再取得贷款……如此“滚雪球”,企业就不断地壮大起来。荣德生十分重视具有真才实学的技术、管理人才,常常不惜重金,将他们聘请到申新三厂任职。……1931年12月底,他邀请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来厂演讲科学管理方法。
材料四下图为荣德生1943年书写的对联.从中可以看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
材料五 1999—2007年连续9年登上“胡润百富榜”的只有3人(家族),荣智健就是其中之一。荣智健的财富秘诀,通俗地讲,就是“与国家资产增值共成长”。在中信泰富,至2008年6月底,其持股比例已接近24%,是仅次于国家的第二大股东。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2)材料三、四、五集中反映出荣氏企业的经营理念,这些理念和精神值得我们今天传承和发展的是什么?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救灾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自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一日备案(注:不祥之气);二日除孽;三日救荒;四日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日出贷;七日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日缓征;九日通商;十日劝输;十有一日兴土筑;十有二日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四 “中国政府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赈灾.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中国制度所具有的动员能力不仅来自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动员,而且也来自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发的动员。”
——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政府2008年应对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的评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是如何进行抗震救灾的。
(4)从上述材料的救灾措施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