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屈原塔
苏 轼
自注:在忠州①,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为作之。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②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注】①忠州:古属楚地,但屈原并未去过那里,生平事迹也与忠州无关。②南宾:隶属于忠州。本诗分三段:前八句写 ,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 。
本诗内容涉及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下列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是
A.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
B.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C.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
D.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
诗中代指屈原的一项是
A.楚人 | B.奉佛人 | C.古人 | D.大夫 |
下列使用对比手法强化议论力度的一组是
A.屈原赴死之决绝 | B.富贵之短暂 世人眷怀之不绝声名之无穷 |
C.沧江之投饭 | D.屈原持志之高洁 |
龙舟之竞渡 作者景仰之无限学校修建“中华文化名人画廊”,请你从屈原和苏轼中任选一人,拟写100字左右的介绍。有关这位文化名人的介绍要求涉及下列内容:①时代,②地位,③著名作品,④诗文名句,⑤对后世的影响。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注】。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词的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选择其中一种作具体分析。(2分)
词的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尤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①不动晚波平。红蓼②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 旗梢,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 ② 红蓼,指生在水边的红色蓼草。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4分)
(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词”这种体裁的别称是 。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景物,显得鲜明生动。 |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
3)就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