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战期间,德国将士经常出入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毕加索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自己作品的复制品。一位德国盖世太保头目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神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毕加索送给德国军人的作品可能是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图所示小说发表于1910年。作者陆士谔以梦为载体,畅想立宪四十年后(1951年)的新中国美好景象。该书的发表

A.证明中国已经实现民族独立
B.体现中华民国建立后国人的美好愿望
C.反映民众对自由民主繁荣富强的追求
D.说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下表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中国近代产业结构(1887—1936年)

类别
结构年份
国民收入
就业人口
1887
1936
1887
1936
农业(%)
69.62
64.50
80.00
75.52
工业、服务业(%)
30.38
35.50
20.00
24.48

①城市化水平较高②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③工业化远未实现④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唐代曾开办“算学馆”,一度把数学纳人科举范围,但算学科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到了晚唐,算学科考试停止了。算学科的最终命运反映了唐朝

A.科技发展的停滞 B.科举制度的衰落
C.官僚政治的腐败 D.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

有当代学者评论道:它“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所握权力大而不专,七百年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既深且巨。”这里的“它”指

A.郡 B.封国
C.行省 D.内阁

“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
C.土地私有制度 D.农业管理方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