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之洞(1837—1909年),贵州人,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1979年,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张之洞上《熟权俄约利害折》、《筹议交涉伊犁事宜折》,得到慈禧太后的赏识.l881张之洞任山西巡抚,他整顿吏治,严禁鸦片,胪举人才,编练军队,清查仓库,筹办冶炼局.l889年冬,张之洞调任湖北。筹建汉阳铁厂,后来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他还十分重视嫩育,创办和整顿了许多书院和学堂。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身).1896年,任湖广总督,编练湖北新军,成为当时装备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新军之一。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对王朝的忠诚,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孙中山赞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1)张之洞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著名的洋务派代表人物?(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为什么赞誉张之洞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家”? (8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交通工具对生活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演变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步入了健康的发展轨道。根据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名言
材料二

《共同纲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材料一中孙中山为顺应“世界之潮流”主要做了什么贡献?有何主要历史意义?
(2)材料二的两个文件分别是在什么会上通过的?性质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和三大根本政治制度。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历程的认识。

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致使国家主权遭受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面对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抗争,谱写了一曲曲爱国诗篇。请阅读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图二: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图三:八国联军侵华形势示意图图四:日本全面侵华形势图
(1)列举图一图二图三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图四战争中侵略者所犯下的罪行。
(2)面对以上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分别进行了哪些主要的抗争活动?
(3)图二与图四都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但结果不同,你能说说致使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吗?
(4)图四战争的结果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材料一中“始皇”创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对当时起到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明太祖的看法和主要做法是什么?
(4)概括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新富农
地主
其他
1948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1953年
3
74
355
0
4
0
7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
材料二 1953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得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外国人很重视研究中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谙熟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已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1821年英人伯顿出了一本奇书《忧郁症的解剖》,赞誉中国人……有组织良好、效率很高的政府,有完善的选拔举用人才的文官制度。他说:中国人“从哲学家和博士中挑选官员,他们政治上的显贵是从德行上的显贵中提拔上来的。”“他们……不论在战时或平时,就是保卫和治理他们的国家;而不像(英国)许多人那样,只知道放鹰打猎,吃喝玩耍。”
材料三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看,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2分)据你看来,这些因素后来为什么没有进一步发展,并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有组织良好、效率很高的政府,有完善的选拔举用人才的文官制度”的事例。(3分)你如何看待作者对东西方官员的评价。(3分)
(3)据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1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