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章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
国 别 |
花 |
果 |
重 要 原 因 |
德意志 |
宗教哲学 |
① |
罗马天主教教廷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 |
西班牙 葡萄牙 |
新航路开辟 |
殖民地的竞争 |
(一)近海宜商业 (二)宗教及爱冒险的民族性 ② |
法兰西 |
政治哲学 |
法国革命 |
略 |
第十章 欧洲与世界
(19世纪下半期)亚洲的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日本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其二,印度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其三,中国彷徨于上述两条歧路之间,另去创造一个道路,却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
——据陈衡哲《西洋史》改编
材料二:维新派从西方那里借取进化论和社会政治学说,作为思想武器,向顽固思想和只学西方技艺、反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论调,展开激烈的批判。终于在1898 年发生了戊戌变法。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改编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一章表中①处的填空,并在②处补充新航路开辟的其他原因。
(2)联系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影响,判断并说明法兰西的“政治哲学”在欧美是否只结出“法国革命”这一“果”。(只判断,不说理由不得分)
(3)结合维新变法并参考材料二,请您论证中国“另去创造一个道路,却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整体说来,资产阶级各个阶层毕竟都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必然有着时代的烙印,还不可能具备工业化后资产阶级的许多特征和成熟性。他们要求经济自由和政治平等,目的只是为了反对封建王权和特权,求得自由发展的条件。他们是当时惟一能够提出制定反封建纲领并领导反封建斗争的阶级,但是却还不完全懂得怎样运用自由主义原则去管理经济和治理国家。他们因袭旧传统,在企业管理上常常使用封建家长制的方式,在国家体制上更喜欢保留君主制。……所有这一切都是时代决定的,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材料2 当时与资产阶级站在一起的还有一批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他们是在商品经济刺激下出现的。……在经济利益上他们与资产阶级所关注的一样,是赚取利润。他们中许多人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地产和矿产,但是其领地在法律上属于国王的封赐,要承担效忠王权的义务。封建制度加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种种限制,也同样落在他们头上。因此,他们在经济、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的要求与愿望是一致的,也是一支反封建的力量。同时,由于他们有贵族身份,享有贵族特权,因而有着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反封建斗争中总是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资产阶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和这批贵族结成联盟,才有可能发动一场革命。
——据齐世荣《世界近现代史干部读本》
回答: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早期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主要特点。
(2)以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为例,举出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化贵族的代表人物各一位,并分别说明他们的主要革命主张。
(3)材料所述“资产阶级化贵族”的阶级属性是封建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为什么?
(4)“只有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化的贵族结成联盟,才有可能发动一场革命”,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罗斯福实施新政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是天天吃“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甚至高喊“这个方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前任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以来,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也感慨说:“这简直是法西斯。”罗斯福却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前后观点有哪些不同?
(2)概括分析上述观点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结合本题谈谈你的认识。
在世界历史上,三位杰出领导人的重大举措: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三个大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成效显著。据此请回答:
(1)这三大举措出台的背景怎样?相同点是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2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3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4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5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
回答:
(1)依据材料1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2理解新政实质。
(3)材料3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1和材料4相比,在农业政策上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5)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现代化(或工业化)。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第一步完成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请从欧美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方面的新变化予以概括说明。
示例: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政治上:
经济上:
(2)为什么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00年间,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生产方式:
政治变革:
国际格局:
(3)垄断组织产生的条件和实质是什么?二战后垄断又有何新的发展?
(4)(以下3个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进入垄断阶段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体制方面所呈现的不同特征,说明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5)人们常说,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艰难,一波三折。请列举19世纪60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