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1921年3月说当年“因社会主义底学说输入中国未久,兄弟将‘社会主义’原文译为‘民生主义’”较为允当,“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在孙中山看来,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主张
A.调和劳资关系 | B.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
C.没收外国资本 | D.合理分配社会财富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
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
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
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
1910年,对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工商企业贷款平均年利率近15%,广州更高达36%,远高于同时期欧美国家。这种现象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A.阻碍区域经济交流 | B.政府外债急剧增加 |
C.制约民族工业发展 | D.金融机构无序竞争 |
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不断侵华。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协定关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
C.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
D.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
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
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开始指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 | B.南昌起义 | C.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 | D.抗日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