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论贵粟疏
西汉·晁错
①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饥寒至身,不顾廉耻,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②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③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第①段推断百姓“离乡轻家”“不顾廉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第①段为什么不直接提出主张而提及“明主”的做法?
第②段画线处有两种断句版本,选择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B.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下列属于“贵粟之道”的一项是(   )

A.务民于农桑 B.薄赋敛,广畜积
C.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D.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评价作者对“商贾”的观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伎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帧,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人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伎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选自明·张岱《西湖七月半》)
注:①优傒:歌舞演员及仆役。②頮hui,洗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肉相发指竹子的内部组织 B.名伎闲僧,浅斟低唱倒酒
C.弱管轻丝,竹肉相发弦乐器 D.速舟子急放断桥催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一一族拥而去 B.以故二鼓以前怖以关门
C.向之浅斟低唱者出以五类看之 D.亦不作意看月者匿影树下者亦出

下列选项中属于作者最为贬斥的一类人的一组是(3分)
A.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B.亦船亦声歌,名伎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C.不舟不车,不衫不帧,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人人丛,昭庆、断桥,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D.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
D.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以旁观者的姿态,描绘了七月半赏月的三教九流,将看月之人分成五类。
B.第二段承接第一段,描写俗人们赏月后匆匆回家的场面,讥笑他们看月只是为了凑热闹、图虚名、附庸风雅而已。
C.末段写作者独自赏月,陶醉于明月之下的自然风光里,与第二段描写的俗人们的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D.这篇记叙文性散文的主旨不在于描绘西湖的山水,而在于描摹世态风情,寄托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理想。

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3分)
韵 友 来 名 伎 至 杯 箸 安 竹 肉 发 月 色 苍 凉 东 方 将 白 客 方 散 去 吾辈 纵 舟 酣 睡 于 十 里 荷 花 之 中 香 气 拘 人 清 梦 甚 惬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h
①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3分)
②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额面。(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照王求士
《战国策》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卖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若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2,4,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卑身厚币币:钱币
B.诎指而事之指:“指”通“旨”,意旨,想法。
C.而朝其门下朝:拜访,拜见。
D.安事死马事:用。“安事”,犹言“何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北面而受学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C.反以报君各各竦立以听
D.闵王出走于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隗认为,君主应该像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
样才能网罗天下的人才,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B.郭隗讲述了百金买骨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不惜重金的道理,又非
常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欲捕佐昭王的想法。
C.本文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来安排,先写燕昭王继位,接着写燕昭王求贤,继而写贤者
群集以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最后写大败齐军。
D.本文塑造了燕昭王这一贤明君王的形象,他不仅礼贤下士,善于听取意见,而且能

知人善任,以乐毅为上将军,终于报仇雪耻。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敢问以国报仇何者奈何?
(2)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3)士卒乐佚轻战。
文中哪个句子表明燕昭王听取了郭隗的意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养后母孝谨。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策,百余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是时通西南夷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视之。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后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于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于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选自《史记·列传第五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毁:毁坏
B.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倍:通“背”,违背
C.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谢:道歉

1,3,5

D.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于君拟:比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公孙弘“城府颇深,善用心机”的一组是()
①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廷争
②还奏事,盛毁西南夷无所用,上不听
③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
④后母死,服丧三年
⑤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⑥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愿更推选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朝开通西南夷的道路,皇帝派公孙弘前往视察,他了解了巴蜀人民对此感到困苦,
要求皇帝废置边郡,没有得到皇帝批准。
B.公孙弘生活节俭,盖布被,少食肉;每次在朝廷上商议事情,他总是开陈其端,让
皇帝自己选择决定,自己从不当廷争论。
C.公孙弘曾与大臣们有约,但到了皇帝面,却背弃先前的约定而顺从皇帝,汲黯因此
责备公孙多诈而无情实。
D.元朔年间,朝廷开通西南夷,东边设置沧海郡,北边修建朔方郡,公孙弘屡次进谏,

希望停止做这些事情,武帝答应了他。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2)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3)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韩)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於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①血食,享受后代的牺牲祭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由此日夜怨望望,埋怨,责怪
B.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叛乱
C.阴使人至豨所阴,暗中,暗地里
D.弟举兵,吾从此助公弟,弟弟,代陈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B.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乃持项王头视鲁
C.三至,必怒而自将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D.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韩信“伐己功,矜其能”的一组是()
①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②大王乃肯临臣
③臣多多而益善耳。④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⑤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A.②⑤⑥ B.①②③ C.①③ D.③ ⑤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2)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3)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义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以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辨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①寤:通“悟”。②伎:通“技”。③羲、农:伏羲、神农,均为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与女娲并称三皇。④阴阳: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古代思想家以此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⑤鸱:鸱鸮(chīxiāo)即猫头鹰,古人视为恶鸟。⑥早刑晚舍:用刑宁早,纵舍宁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郑重:频繁的意思。
B.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笔:动笔。
C.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佳快:优秀的意思。
D.不知诚己刑物刑物:惩罚他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论述“勤学”必要性的一组是()
①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②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③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④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⑤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⑥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⑦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⑧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①②⑤⑥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无论哪个行业,学好了都可以安身立命。即使无衣食之忧,也不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B.“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塞默低头,欠伸而已”等词句形象地描述出了腹无诗书者自受其辱的情状。
C.在作者看来,多读书、读好书不在于加强道德修养,而在于获得技艺,、才能,提高自己的谋生本领。
D.“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作者提倡既要博览群书,又要注意向身边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2)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3)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