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
钩码重G/N |
钩码上升高度h/cm |
拉力F/N |
绳端移动距离s/cm |
① |
1.0 |
20.0 |
0.7 |
40.0 |
② |
2.0 |
20.0 |
1.2 |
40.0 |
③ |
3.0 |
20.0 |
1.7 |
40.0 |
(1)实验时,用手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第①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3)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璐璐在家中照镜子时,发现镜中的她“远小近大”。于是,她猜想: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是否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她选用______________(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两只形状和大小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以及刻度尺来做实验。
(2)她把蜡烛分别放在镜前不同位置处,发现成的像与镜后的蜡烛总是______的(填“重合”或“不重合”)。
(3)她得出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像始终与物体大小(填“相等”或“不相等”)。
(4)璐璐做完上面实验,接着想探究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她移去后面的蜡烛,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______承接到像(填“能"或“不能”),她于是又明白了: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
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
,
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
.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
分析数据可知,得出结论(一条即可):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块的长度为 cm
下列是某同学在进行中考实验操作考查时,利用伏安法测量某未知电阻后完成的一份《试验报告》,请你仔细阅读后帮他进一步完善:
试验 报告
试验目的:测量未知电阻R的值
试验步骤:(1)据试验目的画电路图;(2)依照电路图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路中的电阻最大;(3)闭合开关,读出两表示数;(4)据测得的U、I值,算出R的电阻值。
试验记录:
试验结论:通过计算得出待测电阻R的电阻值。
回答问题:
(1)完整的试验报告应包括:;此报告中缺。
(2)从试验步骤看,主要缺陷是,因而不够精确;
(3)若该同学刚一“试触”,就发现电流表指针迅速摆动到最大刻度,其原因可能是:。
(4)就此电路而言,假如电压表的电阻不是很大,则电阻值的测量结果将偏;原因是:。
(5)表格中的空格内应该是。
电压 |
电流 |
电阻 |
3.5V |
0.5A |
魔芋因其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和食用价值而被广泛种植,为了选择较好的块茎作为种子,常采用盐水选种的方法来选择饱满的小磨芋种植。以此为背景,某物理兴趣小组作了相关的实验探究:
通过往水中加盐,使磨芋漂浮在水面上。几天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磨芋又都沉在容器底部,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磨芋下沉;
猜想2:可能是磨芋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磨芋下沉;
猜想3:可能是磨芋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磨芋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磨芋,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三块磨芋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磨芋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磨芋的编号 |
质量/g |
体积/cm3 |
||
放入盐水前 |
在盐水中下沉后 |
放入盐水前 |
在盐水中下沉后 |
|
A |
44.8 |
39.2 |
40 |
33 |
B |
56.1 |
48.8 |
50 |
41 |
C |
77.3 |
67.9 |
69 |
57 |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2是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磨芋下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