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的探究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某同学猜想,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还是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于是他做了如下实验:
A.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分成2等份;将口漱净,取2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
B.取2支洁净且大小相同的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做如下处理:在①号试管中放入1份馒头碎屑,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的搅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C.将2支试管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10分钟。改进()(提示:从影响酶消化的合适温度思考)。 |
D.在2支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 E、观察并记录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
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1)该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实验的B步骤补充完整。
(3)该实验的C步骤有待改进,请将改进的方法记载本步骤的横线上。 ;
(4)在①、②号试管中,会出现蓝色的试管是 ______ 本实验结论是:淀粉的消化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图3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______,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_。
图6中滴加的液体是______。图7小烧杯中的液体是______,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操作步骤完全正确,那么在图5中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这说明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该实验现象还可以证明_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下面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
B.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
C.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
D.用酒精脱色。 |
E.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F.稍停,用清水冲掉碘液后观察。
(1)请将该实验的正确顺序排列出来:
(2)B步骤中,部分叶片遮光,还有部分叶片没有遮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对照实验,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3)在用酒精脱色的步骤中,所用酒精的作用是
(4)F步骤中观察,发现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而未遮光部分变蓝,说明该部分产生了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员老师的帮助下,选取栽培于花盆中正常生长的牵牛花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接着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此装置放于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甲、乙、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2)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后,发现两玻璃瓶的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叶片甲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叶片乙、丙滴加碘液后分别出现的颜色变化是,这说明。
(5)要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结果,装置中两个玻璃瓶上的塞子要密封好,目的是
。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请据图分析回答(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首先将甲、乙两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然后将甲、乙装置放在光下照射几小时,从甲装置和乙装置中各取一片叶,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液,变蓝色的是装置中的叶片。此实验现象可以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如果乙装置中的清水换成澄清的石灰水,要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乙装置必须放在环境中,其目的是防止植物进行。
(3)在实验过程中,玻璃罩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水分是通过叶片上的散失的。
下图是经过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的叶子,甲为银边部分,乙为黑纸片遮光部分,丙为绿色部分。在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取下该叶片脱色、漂洗、滴加碘液、再漂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蓝(填“变”或“不变”),原因是。
(2)乙处蓝(填“变”或“不变”),原因是。
(3)丙处蓝(填“变”或“不变”),原因是。
(4)此实验中的两组对照分别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