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英国的历史进程中,其政治和经济调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以前长期作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主要因素的国王宫廷和议会的冲突,却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发展……此后英国逐渐完善了其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1)指出材料一中 “一个固定的方向”是什么?依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
材料二      1820~1931年英美进口关税率(℅)

年份
国别
1820
1875
1913
1926
1931
英国
45~55
0
0
4
17
美国
34~45
40~50
33
20
53

 
——据(美)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等
(2)依据材料二,指出1820---1931年英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补贴或实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英国是最早建立廉租房制度的国家,其廉租房制度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隋琛琛《国内外廉租房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3)结合所学,判断英国的廉租房制度在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70年代哪个时期发展最快?并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英国内战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起,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将世界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而不注重人类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个变化的过程。清末认为,它是中外交通中一个普通事件。民国成立后,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导致鸦片泛滥,烟毒流于中国。1930年前后,认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之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刘超《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中心》
材料三学术上的苏联话语和中国政治上的革命话语相结合,决定了我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特征:各国各时期的革命史、资本主义殖民侵略史、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成为世界历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 刘新成、刘文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六十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历史研究注重国别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 20世纪以来中国教科书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说明材料二中“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瓦解,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局面,而这种阵营对立的经济结果就是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相互对立的市场。他还特别乐观地对两个市场的前途作了判断,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包围、蚕食资本主义市场的思想,认为在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是不断衰败和缩小的;而社会主义市场是不断繁荣和壮大的。
——许新、陈联璧《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
材料二在新世纪初,社会主义国家既不能游离世界市场经济大潮之外,也不能盲目汇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而是逐步提高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的自觉性,从而使自己更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和创造力量,以其优越性吸引世界人民。
——彭树智《简说世界当代史》(2007年)
(1)分析材料一中斯大林提出“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的国际背景及其目的。
(2)指出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但它对三个方面的侵蚀无能为力。首先,外国供销商能利用鸦片市场。其次,他们能找到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品——制造自己的瓷器和丝绸,种植自己的大黄,在别的地方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种植茶叶。最后,他们用工业机械化来超过中国的生产。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19世纪发生的。从长期来看,这些变化中的最后一项意义最为重大。因为中国无法实现生产的机械化。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国失去“经济优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方的冲击”对中国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到:“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综上所述,论证此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自变法以来,侵略所得的土地,大抵直隶君主,大的置郡,小的置县,郡县的长官都非世职,也无世禄。始皇沿着成例,每灭一国,便分置若干郡。……既吞并了六国,秦遂成为一个纯粹郡县式的大帝国。于是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狱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的,是1620年的“五月花事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项公约,就是《五月花公约》,它是一个民主集体的雏形,大家共同服从于某些条例、某些规则,然后选出一个人来管事。这样就开始了在这块大陆上的生存和开发。……在和英国打的时候,十三个邦(州)联合起来,等到把英国打败后,各自还是分散治理。1777年召开“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款》,宣布结成“永久性的同盟”,名称叫“美利坚联邦”(中文译作“美利坚合众国”)。各邦(州)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复杂,有些人就主张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这个联邦。于是1787年各邦代表举行了一次有名的会议,史称“联邦制宪法会议”。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成为“郡县式的大帝国”与美国举行“联邦制宪法会议”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帝国”与“美国”政治制度在建立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及本质区别。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等文章,鼓吹变法,宣传“民权论”,在国内政界和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一时“康梁”并称。变法失败后,他陆续撰写了一批宣传西学的文章,简要介绍西方著名学者和思想家的哲学、社会学和伦理学观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思想界和知识界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使他的思想体系更为理论化和系统化。
他的思想从总体上说,是在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未来。例如,他追随康有为变法,但为了寻求真理,又同其师激烈辩论抗争,康有为扶持溥仪复辟,他又给予严厉批评;他反对共和,反对革命,同革命党人论战,但武昌起义后,他又表示热烈拥护民主共和,并出任民国政府的总长;他拥戴袁世凯做大总统,并为他献计献策,但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又与蔡锷一起,举起护国大旗,讨伐袁世凯。
——摘自陈国庆、聂苏秦著《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康有为和民主共和的态度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思想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