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社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前后国人对宪政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宪政的历史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中日邦交正常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规定:根据每年的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官职。第一等级:500 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执政官、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300 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以担任执政官及其他一切官职(司库除外)。第三等级:200 麦斗以上称为“牛扼级”,只能担任低级官职。
材料二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除十将军外,一切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十天左右召开一次,凡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人在大会上都拥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请回答:
⑴材料一划分公民等级的依据是什么?在当时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有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⑶综合两段材料,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公民大会每九天召开一次。会议一开始,传令官便宣读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审核过的提案。接着,赞成者和反对者便轮流登台发言,会场群情起伏。待双方发言完毕,便开始表决。一般提案,则举手表决;有关选举和放逐事宜,就采用抽签或投票方法表决。
——《古代雅典的民主》
材料二:在希腊雅典的伯里克利时代,所有妇女以及12.5万奴隶、4万外国侨民没有公民权利。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俸。
——《古代雅典的民主》
请回答:
⑴当时雅典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最高权力机关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
⑵哪两位政治家在该制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⑶结合上述材料,对该制度做一个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94年的一个清晨,梭伦在众人的注视和期待下大步登上讲坛,他径直走到一个大木框前,将木框中的木板翻转过来,刻在木板上的新法律条文呈现在人们面前——“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所有债务全部废除。”这就是“解负令”。
材料二 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
如果我保全我的故国,
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
玷辱我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
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声名,
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法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颁布的?该新法律条文有何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二,你认为梭伦身上具有哪些令人钦佩的优秀品德?
(3)梭伦出走后,雅典确立了僭主政治,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所有的平民都负了富人的债,他们或者是替富人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缴纳给债主,自己只能留六分之一,因而被称为“六一汉”或“塞特”;或者以自己人身作债务抵押,可以被债主押收,因而有的在本土成为奴隶,有的被卖到了外国。
材料二 基伦暴动约十年后,德拉古受命立法。学者们推测,大概他的法律肯定了那早已不为平民所需要的贵族对平民的保护关系,赋予贵族夺取平民土地、将负债者及其妻儿卖为奴隶的权力,使平民的处境急剧恶化,债务奴隶制广泛流行开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参考书(人民版)
材料三 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雅典:“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归纳,平民抵押债务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根据希腊的地理环境分析,当时的平民分化为哪两类?
(2)客观评价材料二中的德拉古立法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失与得。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危险的境地”是指什么?如何理解这位历史学家所主张的“高压力量”的确切含义?

阅读下列图文材
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旧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更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亦可称法治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派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
材料三管仲画像

材料四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任命李悝为相,主持变法。通过这次变法,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请回答:
⑴结合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⑵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他的称霸与管仲是否有关?说明理由。
⑶李悝在变法中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封建统治法典是什么?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改革对魏国有何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