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938年9月举行的慕尼黑会议上,欧洲的政治家们出台了迁就姑息的“绥靖政策”。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英国和法国政府在对希特勒的要求做出让步或者说纵容希特勒的时候,两国政府得到一个承诺,即希特勒会停止进一步的扩大德国领土的要求。他们的目标是保持欧洲和平,即使这种和平意味着做出巨大的让步。由于公众反对战争,法国和英国政府通过了慕尼黑协定。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许多国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被大萧条分散注意力的国家对英国和法国持赞同态度。
然而希特勒拒绝接受慕尼黑协定的束缚。第二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领土。当希特勒对波兰发出战争威胁时,绥靖政策的失败显而易见。——在这之前,约瑟夫·斯大林不相信英国和法国会跟他协同起来,共同击败德国对苏联的侵略。尽管共产党和纳粹党存在很深的意识形态分歧,斯大林仍寻求与纳粹政权的和解,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外长共同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使世界感到震惊和愤慨。
——齐世荣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指出“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绥靖政策”出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从1840年到1901年的60年的思想历程,从林则徐时代的蒙蒙朦朦胧胧感觉到要学习别人,到洪秀全时代碰到什么拿什么来学,到李鸿章时代明确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器物,再到康有为时代觉醒为不仅学习别人的技术和器物,更要学习别人先进的制度,全面学习,才能真正摆脱殖民地的命运
回答:
(1)促成林则徐要学习别人“开眼看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2)用史实说明洪秀全时代“碰到什么拿什么来学”
(3)举例说明李鸿章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器物的成果
(4)胡适曾说:“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5)从林则徐经李鸿章再到康有为,说明近代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探索呈现什么趋势?

明清之际和鸦片战争时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先进思想分别是什么?分析各自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儒学为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学”、“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代文化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14——18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和变化,当时的中国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迹象。回答:
(1)中国出现的“变化迹象”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有什么表现?
(2)这种“迹象”没有给中国带来“巨大转折”的原因是什么?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问题也逐渐产生了,从而开始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发展进程。
材料: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
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
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
(1) 阅读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7分)
(2)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古代环境的不利因素。(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