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①[此]指滁州。  ②[掇]拾取,采取。  ③[上]皇上。
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困于心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B.夫不能以游事(堕:坏,耽误)
C.醉翁之不在酒(意:意思)
D.其地僻而事简(乐:喜欢)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年又最高掇幽芳荫乔木
B.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修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C.固国不山溪之险为坛而盟,祭尉首
D.天将降大任是人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我也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近及远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面。
B.滁人生太平之世,享山川风俗之美,安丰年之乐,这是“丰乐亭”得名的缘由。
C.甲乙两篇游记散文,均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D.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体现了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 后召 史馆又不屈愈见 疾至免官更调 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1)下列甲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颖士 语柳并曰

阴:暗中

B.胡人 宠而骄

负:依仗

C.往 金陵

客:旅居

D.则 之焉

过:责备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4)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文言文阅读

樊姬,楚国之夫人也

樊姬,楚国之夫人也。楚庄王罢朝而晏,问其故。庄王曰:“今旦与贤相语,不知日之晏也。”樊姬曰:“贤相为谁?”王曰:“为虞丘子。”樊姬掩口而笑。王问其故。曰:“妾幸得执巾栉以侍王,非不欲专贵擅爱也,以为伤王之义,故所进与妾同位者数人矣。今虞丘子为相十数年,未尝进一贤。知而不进,是不忠也;不知,是不智也。不忠不智,安得为贤?”明日朝,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虞丘子稽首曰:“如樊姬之言。”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孙叔敖相楚,国富兵强,庄王卒以霸,樊姬与有力焉。

(选自《新序校释•杂事》)

【注释】①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君,号称春秋五霸之一。②晏:晚。③巾栉:泛指盥洗用具。

(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旦与贤相语(谈论)

水尤清冽(格外)

B.未尝进一贤(推荐)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C.孙叔敖相楚(宰相)

小大之狱(案件)

D.庄王卒以霸(最终)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日之晏也

当求之于上流

B.樊姬掩口而笑

面山而居

C.王以樊姬之言告虞丘子

计日以还

D.于是辞位而进孙叔敖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樊姬是一个既“忠”且“智”的人。

B.文中的樊姬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都善谏,樊姬把自己与虞丘子进行对

比,邹忌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二者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C.虞丘子辞位的原因是樊姬力荐孙叔敖。

D.选文主要通过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忠不智,安得为贤?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之书为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一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善鸣,求市未能得

②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③当举群相送耳

④使人耽之若是

(2)“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②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4)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阅读《三国演义》选段,完成问题。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A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A曰:“A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A曰:“A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A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A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A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A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借父之名,非英雄也。”A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A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A曰:“舍此之外,A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A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A,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A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A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A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1)A是指  

(2)概括选段故事情节。

阅读《桃花源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

乃:就

乃不知有汉

乃:竟然

B.无论魏晋

无论:更不用说

便要还家

要:要求

C.问今是何世

是:表判断

吾尝疑乎是

是:这句话

D.未果,寻病终

寻:很久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4)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