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喜旺的年
谷凡
①窗外飘着雪花,有几片有意无意地落到喜旺的身上。雪花越飘越多,不一会儿,树上和房子上落了白白的一层。喜旺注视着飘落的雪花非常沮丧,是的,他害怕,特别特别害怕这场雪下大,如果这是一场大雪,许多的地方又会不通车。
②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传来,听响声,这鞭炮是世界家放的。再有几天就过年了,是世界的爸爸妈妈从外面回来了。这几年,只要谁的爸爸妈妈从外面打工回来,到家后总是要先放一挂鞭炮。
③喜旺的爸爸妈妈今年过年也是要回来的,自从他知道爸爸妈妈要回来过年的那天起,就天天数日子,兴奋得睡不着觉。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熬到了腊月二十八,一大早喜旺起床,等他把早饭做好,老天爷居然飘起了雪花。
④喜旺今年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本来不是农忙时,早上他是不用做早饭的,可今天他高兴,也想让奶奶高兴。奶奶60多岁了,而且还有高血压,平日里,这个家里只有喜旺和奶奶两个人。
⑤一边做早饭,喜旺一边想着爸爸妈妈会给自己带什么礼物。老实说,他什么都不想要,只要爸爸妈妈能回来过年,他就高兴。有一次同学诬陷他偷书,喜旺和这个同学打了起来,结果被罚站。喜旺觉得自己非常委屈,他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⑥雪越下越大,喜旺的心越揪越紧,他真想上去用身体挡住天上那个下雪的口子,让雪不要再下了。“喜旺,你爸爸妈妈回来了,快去接哟!”是隔壁二爷的声音。喜旺顾不上丢下手里的书本,转身冲出大门……
⑦喜旺一口气跑到村东头的那条路上,路上安安静静,连爸爸妈妈的影子也没有。就在喜旺忐忑不安的时候,远远地,有两个人影从路的另一头走来……喜旺兴高采烈地迎着那两个人跑去。
⑧近了,又近了,喜旺喘着气,爸爸妈妈就在前面,喜旺笑出了声。跑了一会儿,喜旺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他放慢了脚步,准备就这样迎着爸爸妈妈走过去。喜旺在心里数着,二十一步,二十二步……是他们,就是他们,他日日夜夜想念的爸爸妈妈真的出现了。喜旺走到了爸爸妈妈身边,他想张嘴喊爸爸妈妈,可不知怎么,他居然没有喊出来。
⑨爸爸妈妈走到喜旺身边,脚步匆匆,他们是那样的急切,恨不能一步就跨到家,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⑩喜旺和爸爸妈妈擦身而过,他们居然没有认出自己。喜旺的鼻子一酸,一股莫名的委屈油然而生。爸爸妈妈已经有3年没有回来过年了,他们走时,自己才6岁,而现在的自己,已经长高长大了。
(11)喜旺还记得,上次爸爸妈妈悄悄离开时,他整整哭闹了一个星期,可不管他怎么闹,就是不见爸爸妈妈的影子。一星期、两星期,一个月、两个月,他就这样跟着奶奶渐渐长大了,大到他们都认不出了。
(12)爸爸妈妈走的第一年,本来要回来过年的,可是没有买到车票;第二年大雪封路;第三年老板要给留下过年不回家的人发红包。想到这些,喜旺的泪水不听话地流了出来。
(13)这个时候,雪住了,看着爸爸妈妈进村的身影,喜旺忍不住哭出声来……他躲到村头的一面矮墙下,呆呆地望着天,想起自己向奶奶要20块钱买的鞭炮还没有放呢!
(14)远处传来奶奶的叫喊声:“喜旺,你在哪里?你爸爸妈妈回来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喜旺在见到父母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删去,再与原句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终于到了腊月二十八
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作用?
文中第⑨段划线部分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他们抬头望了一眼喜旺,像望一个陌生的孩子。然后又急匆匆往前走。
有人说:“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人柔软的心尖,融不进去拔不出来。”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话说风筝(15分)
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古书中称“风鸢”,南方叫“鹞子”,北方称“纸鸢”。早期用木料制成的叫“木鸢”。由于社会不断进步,风筝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陆续出现了帛鸢和纸鸢。如今也有人选用质轻、不易破损和经久耐用的化纤来替代纸和绢。
②“风筝”一词始见于五代,大约唐、五代时风筝已由最初的军事工具和宫廷娱乐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一种艺术性和观赏性很强的娱乐游戏,同时还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每年的腊月初八到清明前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据说这一时期放风筝可以去晦气,祈平安。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活动。
③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中国制作风筝技艺精湛,经验丰富,《南鹞北鸢考工志》将制作风筝的技艺概括为扎、糊、绘、放“四艺”。其中扎、糊、绘是风筝制作的关键环节。扎是用竹子扎制风筝的骨架。一只风筝能否飞得高、放得远,关键看骨架的扎制。要根据风筝的大小来选择竹子的粗细软硬,还要做到对称均衡。从风筝的骨架结构可以把风筝分为硬翅、软翅、长串、筒式、平挑、拍子、微型风筝等。按形象分有人物、鸟兽、水族、草虫、器皿等。糊是用纸、绢、绸、无纺布等糊在风筝的骨架上。糊的的技艺要求也很高,一定要平整,松紧适度,对称的部位要一致,这样才能保持风筝的平稳。绘是在风筝上绘上各种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有的是凰好后再糊,也有的是先糊好后画,制作技艺高超的多选择后者。
④中国各地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有的粗犷豪放,有的活泼精巧,有的色彩绚丽,有的清淡素雅。
⑤北京风筝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借鉴、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真正形成流派乃至高潮的兴起,还是从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开始的。大约乾隆二十年(1755年),曹雪芹所创图式的风筝出现在京城,自此迎来了北京风筝的鼎盛时期。
⑥天津风筝以造型优美、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骨架扎法和绘画上。杰出代表为魏元泰,人称“风筝魏”。
⑦山东潍坊旧称潍县,是著名的民间美术之乡,不仅风筝名扬四海,杨家埠也是木版年画的产地之一,“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与风筝艺术相结合,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⑧江苏南通风筝又称“鹞子”,其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音响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板鹞”和“活鹞”两大类。
题目“话说风筝”指明了本文的什么?(2分)
读第①段,看看风筝在材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由“木”到“”,到“”,到“”。
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3分)
说明方法:作用:
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北京风筝和山东潍坊风筝各有什么特点?(4分)
北京风筝特点:山东潍坊风筝特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绿色之恋
①那是一片浩瀚的绿色林海。
②进入绿林。便迷了眼睛,便绿了心智。便染了周身。谈话是绿色话题,笑声荡漾出绿波,口渴了痛饮山涧绿泉,小憩铺开来绿色苔藓。
③姑娘说,我的裙子是乳白色的,怎么着了绿色?绿海用映衬这个词汇为姑娘解释。小伙子说,我坚硬的臂膀是深褐色的,怎么成了翠绿?话毕,便有一股轻风拂来,把一串串山槐的玉叶压弯,包围了小伙子.覆盖了那健壮的臂膀。轻风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近绿了,只好让他绿吧!
④那绿,仿佛成了酿造5000年的甘醇玉液,让你不得不酩酊大醉,索性闭上眼,全是深沉的绿晕,就连身边也鼓噪着绿色的音符;平和而持久着的是蝉鸣;时起刺耳的嘎嘎声是山鸡求偶的讯号;丝弦弹拨裂帛破冰之韵的是艳羽的山雀和黄鹂;更有那长尾鸟久违的鸣叫让人心动,让人感念大自然的美丽和良善。
⑤那绿,植得深。拔得高,密集着罩得严实。碎细柔嫩着的是山槐叶,肥圆长柄阔大着的是青皮槐叶,细长扁平如鳞栉般的是洋桃叶,浑圆平展显露秀气的是黄栌叶,还有在众树种中如鹤立鸡群的杨树,在疾风中把肥厚的叶掌击出哗哗啦啦的欢响,让人听着悦耳,看着舒心,顿生倾慕之情。
⑥在这里更能触动心灵的是板深处绿树掩映的土屋,还有那山的制高点上的嘹望台。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从土屋的墙上依稀可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斑驳的字迹。土屋里那盏油乎乎的矮脖子灯,和房屋一样放射着历史的光芒。这里生活砉两代林业工人,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亲手垒起了土屋,泥巴砌圆了锅台。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靠床的墙上那张女歌星演唱时的特写剧照,当然秀靓。年轻人说,是他去年刚换上的,原来是一张他父亲贴上的已经泛黄模糊了的武松打虎的画。两张画代表着两个时代,代表着两代人的生活情趣。最初的那个小伙子今天已退休返乡。记得父子俩交接班的时候,老人领着儿子在偌大的林区转悠了三天。在一座山的制高点,老人望着绿海波涛,表情格外凝重,突然眼角滚落一滴黄豆粒大小的老泪,颤着声说;“儿啊!记着这个地方,几十年前这里曾是秃山,是我和你的叔叔、伯伯们就像你这样的年龄,每天来这里挖树坑,待冬春季植苗。那日太阳特毒,场部发给每个人的一个菜糕在来时路上就塞进了从未填饱过的肚子。午时过后,体力不支,手中的镐怎么也抡不起采,眼前突然发黑便失去了知觉……待来年春上,我们亲手植满了今天这山槐。“我会看管好的!”年轻人听懂了父亲的话,看着那张皱纹满面而黝黑的脸沉重地说。老人似乎放心了,最后陪儿子在土屋里睡了一夜。老人说电视有什么好看的?在这里听窗外林木的叶子对话,听懂了,就感觉比看电视强多了!
⑦这里远离城市,没有灯红酒绿,但是年轻人在接过父亲沉重的绿色担子的时候,就已下了决心去研读林木叶子的对话,那种语言的内涵是他攻读的重要课题,他早已刻苦她进入了角色,他信了父亲那句话,听懂了林木叶子的对话比看电视强多了。
⑧我面对绿海,读懂了伟岸,读懂了博大,更读懂了崇高和奉献。
第④自然段中的“绿色的音符”在这里有何深意? (2分)
第⑤自然段列举各种树叶有何作用?(3分)
第⑥自然段“土屋里那盏油乎乎的矮脖子灯,和房屋一样放射着历史的光芒,,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第⑥自然段有好几处生活细节的描写.请你任选一处作简要评析。(3分)
老人要儿子“听窗外林木叶子的对话”,儿子“下了决心去研读林木叶子的对话”,结合全文,请你揣摩说说林木叶子对话的内容。(3分)

木笛
南京乐团应考民族乐器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__(cuán)动,石头城氛围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巨匠,这位卡拉扬的冤家临时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应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当时,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响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团体来。细长,柔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似乎把他也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似乎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慎重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宽广之中,高高在上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明远播的丹麦音乐巨匠。
巨匠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端详朱丹。那种神色,似乎罗丹端详着雕塑。
半晌,巨匠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上去,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下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迟疑歉疚地说:“。”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发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巨匠冷峻提问:“为什么?”朱丹说:“由于明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巨匠问:“为什么?”朱丹说:“由于明天是12月13日。”巨匠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留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寂静。
巨匠问:“你没有遗忘明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遗忘。”巨匠说:“你是一个很有才气的青年,艺术出路该当懂得珍惜。”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巨匠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武断而又深感可惜地说:“那么,你如今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登时涌出甜蜜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悄悄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端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须目的,朱丹跟随雪片又逾越雪片,开端他孤单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留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zhàn) ,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走近一看,居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穿着不一,分明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幼稚的坚忍,沉默是天真的沉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似乎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枝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留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光怪陆离,像是胸膛阅历乱枪。
须臾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开阔,似乎纷繁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慎重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悄悄吹奏起来。声响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冰冷凝冻这个声响,火焰暖和这个声响。坠落的雪片纷繁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盘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关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终了,有人在朱丹肩上悄悄拍了一下。回头一望,居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巨匠。朱丹非常不测,他回身向巨匠鞠躬。
巨匠说:“感激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如今我该通知你的是,虽然没有参与终试,但你曾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巨匠略作缄默,才严肃虔敬地说:“为了一种肉体,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肉体。”
说完,巨匠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依据注音写出汉字。⑴人头(cuán)___动 ⑵蓓蕾初(zhàn)___
2.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上面。
3.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慎重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4.文章中对“雪”的描写的作用是:
5.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扼要概括。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就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向那里开始动手。在清理挖掘时,不断在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拦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着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都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在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出来了。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动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的,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赶到学校时,“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原因是什么?
2、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人帮他挖?
3、填空。
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儿子对父亲的。
4、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起什么作用?
5、文中除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那些关爱?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认识?

我的四季
张洁
(1)生命如四季。
  (2)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我不应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艾自怜命运怎么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倒我的犁头上去。我绝不企望有谁来代替,因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3)我怀着希望播种,那希望绝不比任何一个智者的希望更为谦卑。
  (4)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 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 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5)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 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 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6)没有充分地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 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的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我顿足,我懊悔,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
  (7)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受过成熟是什么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8)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份,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9)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10)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1)到了冬日,那生命的黄昏,难道就没有什么事情好做?只是隔着窗子,看飘落的雪花,落漠的田野。或是数点那光秃的树枝上的寒鸦?不,我还可以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使屋子更加温暖;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过别人什么……但愿只是别人欠我,那最后的日子,便会心安得多!
(12)再没有可能纠正已经成为往事的过错。一个生命不可能再有一次四季。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
  (13)但我还是有事情好做,我将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人们无聊的时候,不妨读来解闷,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衍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做过的一切。
(14)在生命的黄昏里,哀叹和寂寞的,将不会是我!
1、“我的四季”的特点是什么?从作者对自己四季的描述,可以看出她怎样的人生态度?
2、第(2)段作者为什么说“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没须想有没有结果”?(用文中语句回答)
3、第(6)段中的加点词语“浅显的经验“是指什么?
4、第(7)段的加点词语“谷穗“比喻什么?
5、第(12)段说“未来的四季将属于另一个新的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我已无事可做了”?为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