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最美好的德行,正是借着这种德行,人们才能治国齐家。”在此,色诺芬肯定了苏格拉底
A.对否定神的地位而作出的贡献 |
B.为挽救社会道德而付出的努力 |
C.对古希腊哲学进步而作出的贡献 |
D.为后世人文主义发展所起的启蒙作用 |
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 | 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 B. | 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
C. | 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 D. | 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 |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
B. |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 |
C. |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
D. |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
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 B. | 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
C. |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 D. | 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 | 节约生产成本 |
B. | 便于官府监管 |
C. | 带动民用企业 |
D. | 与洋商争利 |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 | 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 B. | 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
C. | 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 D. | 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