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6分,每小题3分)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筴),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遭母丧)。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丁母艰:遭母丧。②骫:wěi,歪曲,枉曲。③灊:qián,古水名。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起居舍人,丁母艰丁:遭逢 |
B.读书数过辄诵过:遍 |
C.孝友之行,追配古人配:陪衬 |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未闻命而卒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宁许以负秦曲 |
C.至是首问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D.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
A.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
D.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阅读文本(每小题3分,共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 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
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翻译: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注:定远,地名。(节选自《明史•徐达常遇春传》,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业农业:以……为职业 | B.达薄其人薄:看不起 |
C.明年二月,病笃 笃:(病)重 | D.不矜不伐矜:怜悯,同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祖乃得归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B.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
C.以达为右丞相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
D.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外连衡而斗诸侯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闻之,咸叹异焉异:对…感到惊异 |
B.帝案地图,将封皇子案:通“按”,察看 |
C.因相证引,坐系者甚众系:关联 |
D.卒多有所降宥宥:宽宥,饶恕 |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明马皇后入宫后严于律己的一组是()
①内外咨禀,事同成人 ②奉承阴后,傍接同列,礼则修备
③能诵《易》,好读《春秋》 ④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
⑤此缯特宜染色,故用之耳 ⑥后虑其多滥,乘间言及,恻然
A.①②⑤ | B.②④⑤ | C.①④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皇后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所以,她很小就料理家事,管理僮仆,僮仆家里家外凡事向她请 示报告。 |
B.父亲死后,由于家势衰微,被人欺负,所以马皇后的从兄马严向蔺夫人请求让她进宫。进宫之 后,马皇后待人礼节周到,特别受宠爱。 |
C.马皇后是个非常慈爱的母亲,对非亲生孩子肃宗尽心抚育,肃宗秉性淳厚,虽然有时候和皇后 之间有些隔阂,但非常孝顺马皇后。 |
D.马皇后秉性纯良,好学节俭,德冠后宫,得到了皇太后的称赞,以及很多宫人的敬佩。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贲中郎将粱松、黄门侍郎窦固等因谮之,由是家益失势,又数为权贵所侵侮。
(2)望见后袍衣疏粗,反以为绮毂,就视,乃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寞、扦宋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拜为大行。岁余,卒。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 |
B.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报:报答 |
C.汉拜骞为太中大夫拜:授予官职 |
D.知永草处,军得以不乏乏:困乏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与“欲因此时降武”中“因”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此言,因欲通使 |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 | D.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朝正想攻打匈奴的时候,张骞应朝廷的招募,带着一百多人和堂邑父的胡奴名甘父的一起从陇西出境,出使月氏。 |
B.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三年,受尽了煎熬,每当穷困危急的时候,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当饭吃而渡过了难关,终于带着所有部署回到了汉朝。 |
C.回到汉朝后,张骞又曾跟随两位将军去攻打匈奴,但个人的遭遇却迥然不同,跟随大将军时因立功被封侯,跟随李将军时因误了约定时间险些被杀。 |
D.后来,张骞又被朝廷派往旁的国家,最后和乌孙国派来几十个使者带着几十匹马回报和答谢汉天子,张骞趁机让他们知道汉朝地域广大。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
(2)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①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乾道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议屯田。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②接连,草寇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乃复奏疏曰:“军政之弊,统率不一。军人优闲窠坐,奔走公门,苟图衣食,以故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至调大军,千里讨捕,胜负未决,伤威损重,为害非细。乞依广东摧锋、荆南神劲、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选自《宋史·卷四百一·列传一百六十》,有删节)
A.弃疾间与之游游:交往 |
B.幸勿杀我幸:侥幸 |
C.留守叶衡雅重之雅:很,非常 |
D.乃度马殷营垒故基度:测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青兕也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B.以讲和方定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C.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D.弃疾受而藏之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直接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
①说下之,使隶京②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③招流散,议屯田④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⑤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⑥军成,雄镇一方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④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端因为辛弃疾的介绍来到耿京麾下,却窃印逃跑,最终死在辛弃疾的刀下。 |
B.辛弃疾谈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时的人才, 其论切中时弊, 毫不迎合;对于刚刚定下来的讲和方案,持反对态度。 |
C.辛弃疾在奏疏中指出,军人平时为个人利益奔走于权势之家, 苟且偷生,战时不堪出征之苦,往往伤亡惨重。因![]() |
D.皇上听信一些人的弹劾,令辛弃疾立即停工,辛弃疾却责令监办者一月内完工,然后将飞虎营图样上报皇上,从而得到谅解。 |
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