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糅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盒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得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刚烧开的热水。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得松软多孔。请分析回答: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菌,它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它与细菌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 。
(2)分析上面的过程,小芳不成功的原因是 。
(3)小芳经过思考提出了如下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
。
(4)小芳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小芳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
某生物学习小组同学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进行如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回答有关问题:
试管 |
食物 |
加入物质 |
处理 |
温度 |
试剂 |
现象 |
1号 |
馒头碎屑2克 |
清水2毫升 |
搅拌 |
置于37℃温水中 |
碘液 |
变蓝 |
2号 |
馒头碎屑2克 |
唾液2毫升 |
搅拌 |
不变蓝 |
||
3号 |
小块馒头2克 |
唾液2毫升 |
不搅拌 |
变蓝 |
||
4号 |
馒头碎屑2克 |
唾液2毫升 |
搅拌 |
0℃ |
变蓝 |
(1)馒头在滴加碘液后变蓝是因为馒头中含有 。
(2)2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 。
(3)能说明唾液对馒头由消化作用的两支试管是 。
(4)该实验可以形成 组对照实验。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组处理:
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
③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试问: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应选取 (填序号)两组作对照.
(2)以“唾液”为变量时,应选取 (填序号)两组作对照.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
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这个实验中:
(1)探究的问题是: ?
(2)作出的假设是: .
(3)为什么实验后要把蚯蚓放回大自然? .
(4)在制定实验方案时,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
在做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在捕捉鼠妇是会发现,它们经常躲在什么地方?
(2)根据鼠妇的生活环境,你提出的问题是?
(3)实验时所用的鼠妇的数量是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
(4)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了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外都保持相同,形成了两种环境的对照.
(5)实验中用了10只鼠妇而不用1只,为什么?
(6)实验完毕后,用过的鼠妇应该怎样处理?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2ml清水 |
2ml唾液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1)本实验共设计了 组对照实验。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37℃水浴保温10分钟的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