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当前,我国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醉驾入刑”已得到广泛认识,它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林子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中测量值为林子松开直尺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对应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   

请分析回答:
(1)爸爸看到林子松开直尺,就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完成这类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
(2)对每组三次实验结果应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
(3)A、B、C三组中,     组充当对照组。
(4)从绘好的条形图可以发现: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______,即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5)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_____________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科目 生物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每空1分,共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2→6→1→_______→_______→_______→7(用图中的数字和箭头排列)。
(2)6中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
(3)4中滴加的液体是,5中小烧杯内的液体是,其作用是
(4)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的操作步骤完全正确,那么在7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这说明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该实验还可以证明光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下面是探究教室里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实验,请你帮助设计完成。
材料用具:1号和2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放大镜。
1.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里有细菌和真菌吗?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并实施:
(1)1号培养皿处理方法:
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在本实验中起作用。
把两个培养皿放在
4.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1)1号培养皿
(2)2号培养皿
(3)结论是
通过实验可知细菌和真菌适合于生活在等环境中。

当我们细细地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呢?你的猜测是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口腔中的唾液使馒头变甜的。于是做了如下实验:
第1步: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
第2步:取2只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分别放入等量的馒头碎屑;在①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②号试管注入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充分的搅拌。
第3步:将2支试管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10分钟。
第4步:在2只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夜,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并回答:
①你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充分搅拌,这是为了模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中由于你的大意,某一步操作失误导致了实验现象不明显。请判断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的小型农业生态园内,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他们选取了长势和重量完全相同的三株玉米苗甲、乙、丙,分别放置在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培养条件见下表)。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三株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甲、乙、丙三株玉米苗的重量都增加了,重量增加的主要在的原因是           
(2)实验显示,甲玉米苗比乙玉米苗长得快,你认为其原因是           
(3)对比甲和丙玉米苗的长势,丙的长势明显比甲弱,可见,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           
(4)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发现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也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原因是           
(5)通过对农业生态园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他们还发现,在阴天或傍晚移栽蔬菜幼苗,可以提高移栽植株的成活率。你分析原因是    

(共8分)(2009,南州)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几组实验记录,请在表格内填写实验现象:

试管
加入的物质(各2毫升)
水温
时间
试剂
加碘后的
现象
1号
淀粉﹢唾液
0℃
10分钟
碘液

2号
淀粉﹢唾液
80℃
10分钟
碘液

3号
淀粉﹢唾液
37℃
10分钟
碘液

4号
淀粉﹢清水
37℃
10分钟
碘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