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
①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②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③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A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它们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④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数十年下来,这里的街道上就铺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板。原来,这些石板都曾随船只,压着波浪,伴着涛声,最后落户在这里,成了古镇的“居民”。
⑤这曲折的石板上,走得最多的是盐车。明朝中叶以后,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到各地销售。这么一个小镇子,成了全国食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狭小的巷子里,竟然曾滚动过影响国民经济的商业洪流。
⑥除了盐,还有粮,还有竹木铜铁……自明代起,湖广、浙赣、江南等省漕粮必须经此地停留,等待漕署官员查验成色数量后,方可北上,而回程之船携带的商品也在此集散。永乐年间创办造船厂以后,这里更是成为造船物资的集散地。如今,在河下镇还可以看到打铜巷、钉铁巷、估衣巷、竹巷、绳巷等街巷。
⑦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多少尘世浮华。“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西湖嘴”即今河下镇)这是明朝邱浚描写古镇盛况的诗句。琵琶刘街、花巷街、菜巷街、西湖嘴街、粉章巷、干鱼巷等众多见于典籍的街巷记载,都是从前的生活画卷留下的印痕。
⑧富庶还养护了这里的深厚文脉。从元朝起,山阳县儒学就建在这里。《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也生活在这里。想象吧,曲折深巷的院子里,曾飘荡过多少朗朗的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烨烨的火星。
⑨这石板上也曾有皇家的辇乘招摇而过。康熙、乾隆两帝数度南巡都经过这里。
⑩这些石板还见证过更久远的历史。这里是古代名将韩信、梁红玉的出生地。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峙。金戈铁马的杂沓之声,给这座古镇平添了许多壮怀激烈的铁血内涵。
⑪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个镇子还留在这里,B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坑坑洼洼的石板上,踩来踩去的已经是现代人的脚步。要经多少脚步、车马的磨损,才能造成这些坑洼?岁月是峥嵘的,而这些石板的外表却越来越随和、温婉,棱角都已失去,像磨损了边角的古籍。
⑫我们顺着一条小巷走到尽头,登上几十级台阶,就站到了古运河的大堤上。运河水在静静流淌,虽然多日下雨,河水也不见汹涌之势。一条古老的河,由于见过太多,也许已变得宠辱不惊了吧。回头看镇子,许多屋脊已落在脚下。古镇的地势低于运河,这该是镇子得名的原因吧。
⑬雨又下起来了。我们顺着来路往回走,镇子重新变得空阔。迷蒙的雨雾中,那些饱经风霜的古宅,在江南的氤氲中显出别样的风致。石板也全都湿漉漉的,晃动着明亮的水洼,像是不断闪回的古镇的记忆。物换星移,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是江南的雨。丝丝的细雨依然洒在亘古千年的石板上,默默地见证着石板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阅读文章开头和结尾,分析一下首尾是如何照应的?这样安排结构有哪些好处。
从上文画框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含的语言运用美或情感表达美。
选句序号: 品味: 文章列举吴承恩、康熙、乾隆、韩信、梁红玉等人曾经生活在河下镇,其用意是什么?
结合下面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1)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
(2)所有的烟云都过去了,只有这座镇子还留在这里,只有这些老石板还留在这里。
(3)脚下的石板静静地延伸着,连缀成通向新时代的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不求甚解邓拓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⑥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
1. |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
2. |
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
3. |
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4. |
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0分)
云计算钟华
①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
付模式。云计算被视为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
性改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②云计算提供了最可靠、最安全的数据存储中心,用户不用再担心数据丢失、病毒入侵等
麻烦。很多人觉得数据只有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才最安全,其实不然。你的电脑可能会因为
自己不小心而被损坏,或者被病毒攻击导致硬盘数据无法恢复,不法之徒则可能利用接触你电
脑的机会窃取你的数据。据报道日本核能机构电脑因为感染病毒,导致大量数据外泄。反之,
当你的文档保存在类似Google Docs的网络服务上,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因
为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你保存数据,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
帮你管理信息。
③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使用起来也最方便。你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有一个你喜欢的浏览器,你要做的就是在浏览器中键入URL,然后尽情享受云计算带给你的
无限乐趣。你可以在浏览器中直接编辑存储在“云”的另一端的文档,可以随时与朋友分享信
息。因为在“云”的另一端,有专业人员帮你维护硬件,帮你安装和升级软件,帮你防范病毒和
各类网络攻击,帮你做你以前在个人电脑上所做的一切。
④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与应用共享。不同设备的数据同步方法种类繁多,操作复杂,要在这许多不同的设备之间保存和维护最新的一份联系人信息,你必须为此付出难以计数的时间和精力。这时,你使用云计算就会让一切变得简单。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只有一份,保存在“云”的另一端,你的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你可以在任何地方用任何一台电脑找到某个朋友的电子邮件地址,可以在任何一部手机上直接拨通朋友的电话号码。
⑤云计算为我们使用网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的计算模型,云计算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将从多个方面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云计算有哪些优点?请简要概括。(3分)
第②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请你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对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进行简要分析。(3分)
阅读《岳阳楼》,完成下题。(共10分)
岳阳楼
①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现在的岳阳楼是1984年大修竣工后对外开放的,修复后的岳阳楼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大修后的形制,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在江南三大名楼中,黄鹤楼、滕王阁都是今人依据史料用现代技术新建的,只有岳阳楼是尚保持着原貌的古建筑。正因如此,岳阳楼的建筑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②湖南岳阳市城区的地形较为平展,而岳阳楼紧紧依傍着洞庭湖,修建在海拔54米高的山丘上,山顶比湖面高出20多米,岳阳楼自身则高达21. 35米,因此在古代,它可以算是岳阳城的一个制高点。岳阳楼坐落在一段古朴的石砌城墙的顶部平台上,平台面积至少上千平米,视野开阔,游人可以从多个角度拍下岳阳楼的雄姿和洞庭湖的秀色。平台下幽深的城门洞比起南京、北京的古城门来,规模还比较小,而在一望无际的苍茫水面上,突兀立起一座城门,却另具一派森严气象。
③岳阳楼是我国古代纯木高层建筑的一座伟大丰碑,其楼体占地面积251平方米,全部为纯木结构,各个构件设计精巧,彼此牵制,复杂错落,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二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这种将军盔式的项部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
④岳阳楼不仅【甲】是我国建筑史上纯木结构建筑的典范,而且【乙】在文化方面价值连城,是千秋万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道人文风景线。如果拿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相比,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在气势上,前者都比后者差了许多,可为什么岳阳楼能在名气上更胜一筹呢?那是因为范仲淹为其撰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正是这篇文章造就了这一人文风景名胜古迹。胜地因一人而名世,山水为一记而增色,文采河山两添辉!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意,解释一下第④段画线的【甲】【乙】两句位置不能调换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的链接材料为选文补充了什么内容?印证了选文的哪些内容?
【材料一】据《唐书》记载:乾元二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至巫山途中遇赦,后转道岳阳登岳阳楼,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吟出“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诗句,自此才有了“岳阳楼”的称谓。
【材料二】有关岳阳楼的诗文著作简直浩如烟海,民间散传不算,从南期到清光绪有记载的就有484篇。大气之作除范仲淹《岳阳楼记》外,还有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气吞乾坤的旷世诗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请客》,完成下题。(共12分)
请客
①在大都市打拼,着实不易。幸运的是部门徐经理知人善任,他聘用了麦科,而麦科也不负重托,经过反复摸索,终于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为本部门取得突出业绩奠定了基础。近来,全公司从上到下,齐心协力,各部门的业务都做得有声有色,公司的效益蒸蒸日上,而麦科本人也受到了公司韩总经理的关注,很可能要得到晋升。兴奋之余,他决定请客,答谢三个人:韩总,徐经理,还有一位好朋友老刘。几经周折商量好时间,地点定在一家高档酒店——请客这种事,麦科是不会让自己丢面子的。
②麦科提前半小时等候在酒店的包厢里,预定的是一桌高档套餐。客人应该快到了,服务员问:“现在可以上菜吗?”“稍等。”
③麦科给韩总打电话问到了哪里。韩总疲惫不堪地说:“唉!小麦呀,真抱歉,我们孩子在学校总惹事,今天又和同学打架了,班主任找家长,他妈妈正好出差,就得我去了,孩子都快初中毕业了,我还没见过他的班主任呢,嗨,真是不凑巧,事儿都赶一块儿了,这不正往学校去呢嘛。出发前我和小刘说了一声,他没告诉你吗?咱们吃饭的事改天再约吧。”麦科连忙说:“没关系,没关系,孩子的事要紧,理解理解,改日我再请您。”挂断电话后,他喊来服务员,试探着问:“把套餐换成中档的,行吧?有位客人不来了……”
④正说着,又来了个电话,是徐经理。徐经理在电话那头有气无力地说刚要出家门突然感到极不舒服,其实这种状况已经好长时间了,夫人看他脸色实在难看得吓人,押着他去了医院看急诊,现在正打着点滴,恐怕还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不能来了。麦科慌忙安慰了徐经理几句,说晚上去医院看他,挂了电话赶紧问服务员:“又有客人来不了了,套餐换成低档标准的,行不行?”服务员嘴上很客气地说:“没问题,放心吧。”眼神却有些不屑了。
⑤菜快上齐的时候,朋友老刘的电话也来了,让麦科万分沮丧的是他也来不了了。老刘兴奋不已地说:“麦子,还记得上次我跟你说的那个大客户吗?刚听说他今晚会去看艺术展,正好我有个朋友能弄到那个展览会的票,这可是增进感情的好机会,真抱歉,你这边我只好爽约了。哦,对了,韩总有事也不去吃饭了,让我和你说一声。你和徐经理先吃吧,改日我请你啊,哈哈哈……”麦科嘴上说没事没事,心里却在埋怨朋友重财轻友,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
⑥客人都来不了了,退菜也不可能了。满满一桌菜怎么解决?这时,电话再一次响起来,是麦科的父亲打来的,
⑦父亲问:“儿子,你还在加班呢吗?最近如果不太忙的话,抽空回家看看吧,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你妈怪想你的。”麦科答:“我……在酒店里。哦,对了,您和我妈吃过饭没有?”父亲说:“还没呢。”麦科说:“那就过来一起吃吧!”麦科感觉父亲在那边愣了很久,然后问:“你刚才说和我们一起吃饭?”麦科说:“是啊,是啊。我请客,我请您二老。”
⑧放下电话,麦科想起一个连自己都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工作以后,自己请了无数次客,唯独没有请父亲和母亲吃过一顿饭。有太多需要在意的人,上司、同学、朋友……于是父母成了心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工作太多,应酬太多,“忙”字让家中儿时的欢声笑语无迹可寻,一家人其乐融融围桌而坐的团聚成为了一种奢侈,有多少次自己也像刚才那几位“大忙人”一样,让父母在饭桌旁苦等良久,最终却大失所望,坠入一片落寞凄惶。当初自己置身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之中,竟然那般心安理得,现在想来真是太过分了!他忽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真恨不得抽自己两下。
⑨父亲和母亲很快赶来了,三个人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一起吃饭,吃一份高档酒店里档次最低的套餐。席间,麦科分别敬了父亲和母亲一杯酒,在将酒一饮而尽的时候,他心里百感交桑,五味杂陈。
⑩周一刚上班,和父母同住一个小区的同事就走进了麦科的办公室:“这两天你爸妈乐开花了,在小区里到处宣传,说儿子请他们客了,在大酒店吃了一顿最高档的套餐,还给他们敬酒呢!走到哪儿说到哪儿,直夸你真孝顺……”
⑪“我……”麦科想解释,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眶一湿,想哭的冲动再次涌上心头。一个“忙”字,让大家有得有失,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 |
得 |
失 |
麦科 |
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受到了韩 总的关注 |
① |
韩总 |
公司效益蒸蒸日上 |
② |
徐经理 |
③ |
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
老刘 |
有了与客户增进感情的机会 |
④ |
文中第⑧和⑪两段两次写到麦科产生了“想哭的冲动”,这两次冲动分别源于什么样的原因和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麦科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点?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母亲的眼泪》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母亲的眼泪
母亲很贤淑,且性格坚毅。她不像有的女人,动不动就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流过三次眼泪。
一次是我正念小学四年级。那时我们家很穷,我一年四季都打赤脚,寒冷的冬天,我的脚背上裂开了一道道口子,一走动,殷红的血球就直往外滚。晚上围在冒着浓烟的火塘边,劳累了一天的母亲用热水帮我洗去脚上的污垢。然后就把我伤痕累累的双脚抱在怀里轻轻揉搓。干裂的冻口在母亲的揉搓下慢慢变软,母亲就用炭火把羊油烤化后滴进我脚背上殷红的裂口里,山里人都普遍用这种土办法来治疗手脚上的冻口。我疼得咝咝直吸凉气,母亲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与羊油一起滴在我布满裂口的脚背上。
见到母亲第二次流泪时,我已快念完高中。我莫名其妙地病倒了,病因无法确诊。一个星期,我都处于昏迷状态,滴水未进。医院下了病危通知。高烧的我迷迷糊糊感到有凉飕飕的东西一点一点滴落在我脸上,并慢慢溢开来,我艰难地睁开眼睛,看到母亲跪在我的身边,泪流满面地凝视着我。醒来后,我就再也没有昏迷,并奇迹般地一天天好起来了。
母亲第三次流泪是为我考取了大学,家里却无法为我准备像样的行李而发愁。开学的那天阴雨连绵,因为要步行六十多公里的山路到山外的一个小镇上乘车。母亲很早就起来给我做饭,她给我做的是糖水面条。她一边往碗里捞面,一边对我说:家里穷,你这虽是去念大学,却要受许多委屈,就多忍着点吧。说着,眼泪扑簌簌地掉进碗里。我吃面,母亲就帮我打点行李。她折叠着的毡条年纪比我还大,上面层层叠叠地印满了地图似的尿痕。母亲边折边流泪。我也鼻子酸酸的,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
书上说,眼泪是软弱的具体写照。我说,不!母亲的眼泪使我体味到,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母亲的眼泪教“我”学会了坚强,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读出了“我”的母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用文中词语回答)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流过的三次眼泪是按照顺序叙述的,母亲的三次流泪表达了她内心怎样的情感?
“我平生第一次吃甜食吃出了咸味”中的“咸味”指什么?
如何理解“眼泪也是爱。流泪,是因为爱太多,满得往外溢的一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