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安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岁余,征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鞫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即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阁訚衍衍,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帝竟从安议。
明年,代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选自《后汉书·袁安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严重有威严重:严肃持重 |
B.洛阳令身出案行案行:巡视 |
C.北虏遣使奉献和亲奉献:进贡 |
D.还之足示中国优贷优贷:富庶 |
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正”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察举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
B.“典边”在文中的意思是册封、奖励边防将士,甲骨文中的“典”字上边是“册”,下边是“手”,作动词意为“以圣贤古籍为据主持事务”。 |
C.“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客以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
D.《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安甘于清贫,严于自律。有一年大雪成灾,大家都在扫雪开路,有人出门寻食,袁安却僵卧在床,他不愿在大雪天人人挨饿时影响别人。 |
B.袁安执法严明,宽厚仁慈。在做楚郡太守处理楚王英阴谋叛乱的案件时,他把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逐一上奏,救出了四百多家人。 |
C.袁安清正廉明,爱惜名声。袁安任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却没有因窝藏贿赂罪审讯过人,他的言行感动激励了很多人,在朝廷上下很有名气。 |
D.袁安不畏权势,敢于直言。孟云上书请求将俘虏发还北匈奴,而公卿们不同意,只有袁安胸有大局,力排众议,最终皇帝也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
(2)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乙
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
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仲兄①字文甫说
(宋)苏洵
淘读《易》至《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②。”曰:“嗟夫!群者,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③。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乎?”他日以告,兄曰:“子可无为我易之?”淘曰:“唯。”既而曰:“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浮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馀委蛇,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徊,揖让旋辟,相顾而不前,其繁如毅,其乱如雾,纷纭郁扰,百里若一。汩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滂薄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缪,放乎空虚,掉乎无垠,横流逆折,溃旋倾侧,宛转胶戾,回者如轮,萦者如带,直者如燧,奔者如焰,跳者如鹭,跃者如鲤,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
然而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风之文也。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
昔者君子之处于世,不求有功,不得已而功成,则天下以为贤;不求有言,不得已而言出,则天下以为口实。呜呼!此不可与他人道之,唯吾兄可也。
【注】①仲兄:二哥,指苏涣。苏洵有两个哥哥,长兄名澹,仲兄名涣。②涣:《周易》中的卦名。元吉,大福,大吉利。③群者:指各种险害。混一:统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蹙而如鳞蹙:收缩,密集。 |
B.相顾而不前顾:看,对视。 |
C.岂有求乎文哉文:文章。 |
D.则天下以为口实口实:谈话的资料。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圣人所欲涣以混一天下者也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
B.且兄尝见夫水与风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
C.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激于义而死焉 |
D.昔者君子之处于世凌万顷之茫然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此二物者,岂有求乎文哉?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比喻作家创作文章的过程,这体现了作者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文学观。 |
B.文章记述为仲兄改字号事,在讲述改字文甫的理由时,作者借题发挥,阐述了为文贵乎物之相使的文艺思想,即“‘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至文”。 |
C.全文从“改字号”入手,以《易》中爻辞为纲,先写风、水的个性,再极写风水相激的“殊状异态”,然后由此生发议论,构思巧妙,结构缜密。 |
D.文章描绘风水相激采用了比拟铺排的手法,妙喻连篇,穷形尽相,气势充沛,用风水相激自然成文论证不能不为之文才是天下之至文的道理。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夫玉非不温然美矣而不得以为文刻镂组绣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论乎自然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唯水与风而已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
(2)二物者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间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孔子和老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不超过4个字)
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这一主张上的区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独乐园记①
(宋)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辟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②,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下,若象鼻;自是分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紝采药,操斧剖竹,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③。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出知永兴军,后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熙宁六年,购地二十亩,筑园。②区:处,所。③柅: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家:安家 |
B.南北列轩牖轩:高大 |
C.所病者学之未至病:耻辱 |
D.迂叟谢曰谢:道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各尽其分而安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
B.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C.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D.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乐”之所求,情况不同,人各有异,需要的是 “各尽其分而安之”,因此,自己身为迂叟,既非王公,又非圣贤,“独乐”可也。 |
B.作者采用赋文手法,对独乐园的介绍不厌其详、铺陈无遗,但这种铺述又并非杂芜堆砌,而是井然有序地逐一推出,俨然一幅布局清晰可见的全景图。 |
C.最后一段,作者设难而诘,自贱其身,自贬其乐,以退为进,连用设问,寓雄辩于问答之中,层层守攻,理直气壮地说明“独乐”可也。 |
D.作者“记”独乐园意在抒发“独乐”之情,而这种看似与世无争的“独乐”之情,实则是与世抗争的另一种形式,其自贬自责及自乐正是对时局不满的发泄。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沼 东 治 地 为 百 有 二 十 畦 杂 莳 草 药 畦 北 植 竹 方 若 棋 局 径 一 丈 屈 其 杪 交 相 掩 以 为 屋。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4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旁宫赋》)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刘郎才气。(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6)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