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看漫画回答问题:
材料二;武汉一电动车主因好心扶起不慎摔倒的八旬老太太,反被老太太认定是撞人者。后来在数名现场目击者的作证下,交警经调查取证,最终判定这起事故并非交通事故,让车主离开现场。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你认为竞争与合作有怎样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一回答:竞争最理想的结果是什么?应怎样去实现?
(3)材料二中现场目击者的作证是否是一种正义行为?作为公民应怎样维护正义?
APEC蓝,2014年新的网络词汇。在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网友形容此时天空的蓝色为“APEC蓝”。
APEC蓝来之不易,但是这种“蓝”让公众确认了一件事情:中国的霾,可以治理。为此,某校九年级学生组织了“驱除雾霾,留住蓝天”探究活动。
(1)请你写出与这一活动相关的发展战略。
(2)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造成雾霾天气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3)当APEC离开,国家、民众应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让“蓝”永久地留下?
(4)“呼吸保卫战”仍在进行。在解决霾的问题上,你希望后代对我们有一个怎样的评价?
某校七年级(8)班的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第三单元“学会学习”这一专题时,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课题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就初中生中厌学、辍学原因展开调查。经过调查发现:
其一:部分中学生退学不是因为家里贫穷而是由于家长的不支持。一些家长自身的文化素质并不是很高,看问题也只顾眼前利益而抛开了长远利益。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就是在乱扔钱,而且好处也得不到,还不如回家种田或外出打打工,可以赚些钱。
其二:部分学生厌学是因为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一部分学生也曾经努力过,但由于认识、动机、意志状况等因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很少甚至从来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快乐,从而将兴趣转移到电子游戏等地方,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辍学。
(1)请你就所学的该单元知识,对不支持学生求学的家长进行劝说。
(2)根据其二中存在的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取得好成绩。请你就此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3)课题小组通过调查发现,班级中不善学习不会学习的情况比较突出。为此,他们在黑板报“学会学习”一栏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学习不只是学人家告诉你的东西”、“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上观点体现怎样的学习方式?
近年来,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不断被曝光、查处,表明了人们对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的行为深恶痛绝,对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急切呼唤。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请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你身边的诚信缺失的现象。(不少于2例)
(2)为使漫画一和漫画二中的主人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请你向他宣传诚信的重要性。
(3)请你谈谈在社会生活中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今天是小明15岁生日,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小明期盼着父亲把切好的第一块蛋糕给自己,他认为自己是今天的主角,不料父亲却把第一块蛋糕递给了请来的张阿姨,小明为此很不高兴。这时猛然听见父亲说:“小明,站起来,向张阿姨行礼。”小明很不情愿地站了起来。父亲接着说:“十五年前,生你的那天就是张阿姨送你妈妈去医院的。”张阿姨慌忙阻拦说:“孩子,你应该给你妈妈行礼,你出生那天,她还坚持上班,一下子就晕过去了。你要为妈妈自豪,她很坚强,让你来到了世上。” 小明望着母亲眼角日益加深的皱纹,脑海中浮现出父母为自己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作的场景,而自已却常常埋怨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想到这些,小明感到非常惭愧……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公民权利和义务关系方面的知识,分析小明感到惭愧的原因。
(2)如果你是小明,你在当时会采取怎样的行动?(要求:列举的行动要切合情境,具体可行两条即可,共4分。)
2014年仁川亚运会游泳男子1500米自由泳项目产生金牌,最终中国选手孙杨获冠军,韩国选手朴泰桓获得第四。赛后有媒体表示,孙杨和朴泰桓既是对手也是朋友,本届亚运会他们的表现给观众带来享受,他们在赛场上针锋相对而又惺惺相惜,在赛场下彼此竞争又相互珍重友谊。
(1)你是怎样理解“既是对手也是朋友”的?
(2)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合理竞争实现双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