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记忆力 申 平
这帮老人家都已年过六旬了,这日却突发奇想,要搞小学毕业50周年同学会。50年,整整半个世纪。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
于是就打电话、发通知,足足折腾了半个月,还真的把人给弄齐了。全班除4人提前去了另一个世界聚会以外,其余41人都答应一定来。
聚会选在一家酒店的一楼,门口挂了标语和彩球,显得非常隆重。来得最早的当然是几个发起者。他们发现,这家酒店的服务真不错:门外有侍应生开门;一进大厅,服务员就把热毛巾递了过来;还有一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给每个人都发一包纸巾。显然,这是为他们流泪准备的。发起者连连赞叹:好,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同学们陆续来到。每一个人的到来,都会引发一阵激动。大家先是静静审视来人,然后突然有个人叫出了他的名字,于是就是一阵欢呼,就是一阵热烈拥抱。也有一些人实在认不出来了,但当他自己一报家门,大家立刻恍然大悟。这种激动就更热烈,因为其中还包含着惊喜。
想想吧,50年一聚,容易吗?人生会有第二个50年吗?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你拉着我的手,我搂着你的腰,说啊、笑啊、哭啊……那场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那位小老头儿发给大家的纸巾真的派上了用场,而且有人发现,这个小老头儿竟然也被他们感动得热泪纵横。他也频频用篮子里的纸巾擦自己的眼睛。
激动过后,发起者开始清点人数,发现已经来了40人,就差一个人没有来。大家都在询问:他是谁呢?
那个提着篮子的小老头儿此时突然放下了篮子,走上前来说:是我啊,你们谁都没有把我认出来啊!
“刷”地一下,众人齐齐把惊讶的目光向他射去:你?你是谁啊,有没有搞错啊?
小老头儿在40双眼睛的审视下有点发窘,他急忙挺了挺腰,大声地说:我是陈大福啊,你们再看看、再想想。
发起者赶紧去查名单,果然有陈大福这个名字,可是……40双眼睛又从头到脚把他审视了半天,有个发起者忍不住说:你不是酒店……干这个的吗?他指了指老头儿的篮子。接着他又说:你别开玩笑,我们可是同学聚会……
小老头儿就显得有点着急:我知道是同学聚会,这种事情谁会冒充啊。我明明就是陈大福嘛,你们睁大眼睛好好认认嘛!小老头儿随后又有点委屈地嘟哝道:这纸巾是我自己给大家买的——酒店还管你这个!
于是40双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头,可结果还是失望地摇头。小老头儿这回可真有点急了,他说:你们的记忆力……怎么这么糟呢?你们仔细回忆一下,那时咱班每天是谁最早来搞卫生的?你们再想想,学校开运动会,是谁给你们看衣服,是谁给你们打开水?班里组织劳动,又是谁干得最卖力气……
众人仍然半信半疑。突然,一个女同学尖叫了起来:哎呀,我想起来了,他的确是陈大福,他是我们的同学啊!
众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向女同学,显然希望她拿出证据来。女同学就有点兴奋地说: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次他偷了学校附近农民的地瓜,让人家抓住,押到学校门口来示众…
噢——!众人齐发一声喊,他们的记忆闸门一瞬间呼啦啦全部打开。现在再看陈大福,怎么看怎么像他们的同学了。
但是此时的陈大福却没有半点兴奋,反而像中了枪一样痉挛了一下,他张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颤抖的声音说:天哪,你们还记着这件事啊!我做了那么多好事,就是想让你们忘了这件事,可是你们太……太伤人了!
陈大福慢慢转过身去,提起他的篮子,摇晃着向门外走去,任凭后面喊破了嗓子,他也一直没有回头。小说第一段写到这群老人“岁月的风霜早已染白了他们的头发,揉皱了他们的面庞,如今他们再见面,彼此还能认得出来吗?他们是否把珍贵的少年时期的友谊埋藏心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联系全文,请简要概括小说人物之一的陈大福的形象。
本文标题为“记忆力”,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00年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
B.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
C.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做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
D.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
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做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
B.“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完全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
C.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唯一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
D.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但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
B.只要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就可消除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 |
C.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状况的预测难以达到天气预报那样的准确和精细。 |
D.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其预测结果也能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酒有酒令,众所周知。但若说到茶令,可能就鲜为人知了。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出的一种饮茶助兴的游戏,是我国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翻阅《中国风俗辞典》,其中记载有:“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
据考证,“茶令”一词虽始见于宋代,但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它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如唐代有一首别具风格的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当时参与“接龙”的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谢皎然6人,在品茗行令中共同创作的。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诗中引用的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词皆与饮茶有关,而品茗行令时宾主间的融洽气氛,也提高了饮茶的品位。
南宋龙图阁学士王十朋,精文通诗,也喜好行茶令。他曾在诗中写道:“搜我肺肠着茶令。”他经常向茶友推介茶令及其行令的形式,且在诗文中写有:“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
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她与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在汴京结婚时,住在清雅幽静的“归来堂”,他们在“酒阑更喜团茶苦”的生活中,更是喜欢饮茶行令。李清照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夫妻二人泡茶行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知识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卷、册、页等。
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予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创作萌发灵感大有裨益。赵明诚写出了一部长达30卷的《金石录》,成为我国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了她与赵明诚共同生活,行茶令的趣事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杯中,反不得饮而起……”可见,茶令为他们的书斋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茶令与酒令大不一样,赢家方可饮茶,而输者不许品茗。对此,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亦有详尽记载。鲁迅在杂文《喝茶》中亦写有:“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品好茶不单是泡饮质量好的茶叶,而且注入了文化味,丰富了“品好茶”的内涵。
近代,作为一代学界泰斗的钱钟书,终年伏案潜心于著述,笔耕劳作之余,则与著名文学家杨绛戏仿南宋李清照和赵明诚行茶令之雅举。不论谁输谁赢,每斗罢一局,彼此相视,捧腹大笑。钱钟书在《槐聚诗存》中写道:“翻书赌茗相随老,安稳竖牢祝此身。”如此赌茗,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乃至生活,都增添了乐趣。
品茶行令亦为时下文朋诗友所钟情,每逢闲暇假日,文友相聚一起品茶行令,涉及内容丰富多彩。泡饮好茶,制猜佳谜,彼此在行茶令中增长知识,增添乐趣。在我国这个饮茶大国,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若能将茶令推陈出新,便能其乐融融,其情悠悠,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下列关于“茶令”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令是我国古代先贤创造的一种通过赌茶来助兴的游戏,是我国悠久茶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B.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品茶行令最早流行于盛产茶叶的江南一带。 |
C.茶令这种以茶为内容的行令形式,其实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但唐代并没有“茶令”一词。 |
D.茶令以续诗“接龙”形式,令三五诗友促膝围坐,围绕茶的主题续成茶诗,续不上诗句者就当场受罚。 |
下列关于历代文人品茶行令的相关情况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一首茶诗《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代饮”“醒酒”“月桂”“流华”“疏瀹”“不似春暖”“素瓷”“芳气”等词与茶有关,也提高了饮茶的品味。 |
B.李清照夫妻二人泡茶行令总是考查经史典故知识,以问答式为主。 |
C.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辑》中对茶令的内容、形式、惩罚方式亦有详尽记载。 |
D.钱钟书与杨绛戏仿李清照和赵明诚品茶行令的雅举,给他们晚年读书著说带来了乐趣。 |
下列关于品茶行令的作用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茶助文思,通过饮茶行令,使人兴奋、清醒、机智,增识广闻,对帮助创作者萌发创作灵感有很大作用。 |
B.在饮茶行令时饮茶的品味提高,也让宾主间气氛更加融洽。 |
C.南宋时期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不仅爱茶,也嗜好行茶令,并独创了一种妙趣横生的茶令。 |
D.逢年过节、亲朋相聚用茶待客时品茶行令,便能宾主其乐融融,增加茶事活动的喜悦气氛。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株斜柳
温海宇
①一株斜柳生在护村河旁,树干像船一样弯躺在水面上,它什么时候长在这里?又经历了怎样的际遇长成这般模样?实在是无从考究了。袁村人不管这些,只是姑娘媳妇们喜欢蹲在其干上洗衣洗菜。护村河的水是活水,常年流向下游的马家潭,马家潭是淮河的一个小支流。袁村只有八九户人家,村后是一大片茂密的竹园。袁村杂树丛生,郁郁葱葱,从外观上看袁村乌黑一片,像上苍遗留在田野上一团水墨,透着古韵沧桑。
②斜柳的躯干有一抱粗,乌乌的树皮展示着它年岁的久远。春天来了,斜柳的枝条远远地泛着一抹浅黄,似有薄薄的寒烟笼罩着,春天的太阳格外的红,照在袁村就有了一种空灵明丽的色调。紫气东来,斜柳的枝条在春意的督促下由浅黄变为嫩绿,都水灵灵地下垂着,似乎触及到刚刚寒冰融化的春水。经过一个枯寂而漫长的寒冬,斜柳像刚睡醒的样子,焕发出恒久的活力,是最先长出绿叶的树木。鸟儿们对这一抹久违的新绿也由衷的青睐,三三两两,穿梭其中,唧唧咋咋,呼朋引伴,为柳增色。《闲情偶记》说:“此树为纳弹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可见柳树这种诗意的特质果真名不虚传。
③柳树是没有实际功用的,其弯弯曲曲的造型难成大用,质地亦欠佳,只怕连木匠也难以垂青它。柳树像一个浪漫主义的文人,潦倒而并不消极,依然斜斜地长在那河畔。
④袁村人的观念渐渐发生了变化,村里的许多杂树都被砍伐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笔挺高拔的白杨树,这种俗称“穿天杨”的树种非常健长,六七年就能成材,自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斜柳长在河畔并没有占置袁村植树的土地,因此免除杀身之祸而幸运地保留了下来。或许是根系扎在水里的缘故,这株斜柳长得也出奇的大气、茂盛,几乎延伸到河的对岸。虽说它有近百的岁数,却一点也不显得苍老衰败,相反给人一种不断进取的昭示和生生不息的昂扬。许多的村子里都被裁上了“穿天杨”,大树老树早就被伐尽了,只有这袁村的斜柳倚老卖老地在护村河畔张扬着它庞大的姿态,几乎成为袁村的一大特色。然而袁村人还是把它看作一种低贱的树。姑娘媳妇依旧蹲在它的躯干上洗衣洗菜,它也并没有因柳的减少而得到尊贵的待遇。斜柳依旧那样知足地活着,而且活得还是那么富有诗意。夏天水涨大了,它斜斜的躯干便浸泡在水里了,顿失了洗衣洗菜方便,被农妇村姑们诅咒谩骂几句也是有的。夏天也常有成群的白鹅在斜柳下伸翅嬉水,白鹅们都伸长脖子去吃柳叶,可怎么也够不着,白鹅便哦哦哦地叫唤着,流露出对斜柳的不满。斜柳“身上”的知了是很多的,也叫得天昏地暗,算是对白鹅的回应。
⑤斜柳热闹了一夏。
⑥后来,袁村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业迅速在这里“火”起来。游客见到这么一株奇特的老柳,都觉得罕见和不可思议,它到底是怎样长成的呢?人们带着种种疑问纷纷拍照,把水上那“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自然景观定格在相册里,以便永久珍藏。斜柳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变化,袁村人再也不敢轻视它,都觉得斜柳是袁村的一景并能带来财富的树了。斜柳也被人刻意地保护起来,躯干不再有一双双脚踏过,害虫也得到了根治。歪歪扭扭的斜柳变成了人人景仰的富贵树,让人想起文人的大器晚成。
⑦斜柳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让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依然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俗不媚地活着,活在晨曦里,活在夕阳下,活在斜风细雨中。他见证了时光的轮回和岁月的变迁,在它生命的年轮里,储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只有它自己清楚了。
⑧冬天下起了雪,斜柳身上落满了雪,一树的白。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在开头结尾都说斜柳的阅历不被外人所知晓,前后形成照应,在反复中强调,蕴含着对斜柳精神气质的深沉喟叹。 |
B.文章引用了《闲情偶记》的内容来赞美柳数既娱目又悦耳的特点,与后文评价斜柳为“浪漫主义的文人”形成了呼应。 |
C.“斜柳活得富有诗意”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斜柳在农人洗衣洗菜、白鹅嬉水和知了鸣叫的环境中泰然自得的情景。 |
D.斜柳在袁村人办农家乐前后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充分体现出斜柳的生命价值终于被袁村人认识和接受。 |
E.本文通过对斜柳命运的展现,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期的追求,同时作者在行文中还探究了人们对斜柳不同态度的原因。文中第③段作者为何说斜柳“潦倒而并不消极”,请结合全文分析。
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斜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课文,就花草树木和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谈谈你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
花潮
李广田
昆明有个圆通寺。寺后就是圆通山。从前是一座荒山,现在是一个公园,就叫圆通公园。公园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后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世界。
这几天天气特利好,花开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一时之间,几乎形成一种空气,甚至是一种压力,一种诱惑,如果谁没有到圆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挤点时间,去凑个热闹。
星期天,我们也去看花。不错,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着哩。大家都一口气地攀到最高峰,淹没在海棠花的红海里。后山一条大路,两旁,四周,都是海棠。人们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见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见花外还有别的世界。花开得正盛,来早了,还未开好,来晚了已经开败,“千朵万朵压枝低”,每棵树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风中枝头上颤抖着说出自己的喜悦。你看那一望无际的花,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像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而且,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谁知道呢,琴声,歌声,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再加上风声,天籁人籁,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声。
老头儿们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老妈妈看花,扶着拐杖,牵着孙孙,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青年妇女们,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着花衣花裙,好像要与花争妍,也有人擦了点胭脂,抹了点口红,显得很突出,可是,在这花世界里,又叫人感到无所谓了。小学生们,系着漂亮的红领巾,带着弹弓来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射击,即便有鸟,也不射了,被这一片没头没脑的花淹没了。画家们正调好了颜色对花写生,看花的人又围住了画花的,出神地看画家画花。喜欢照像的人,抱着相机跑来跑去,不知是照花,还是照人,是怕遮了花,还是怕花遮了人,还是要选一个最好的镜头,使如花的人永远伴着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弹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桥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罢,报春也罢,梅花也罢,杜鹃也罢,都没有海棠这样幸运,有这么多人,这样热热闹闹地来访它,来赏它,这样兴致勃勃地来赶这个开花的季节。
看着看着,实在也有点疲乏,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下吧,哪里没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边,无意中听人家谈论,猜想他们大概是哪个学校的文学教师。他们正在吟诗谈诗:
一个吟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个说:“这个不好,哪来的这么些眼泪!”
一个青年人抢过去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好不好?”
一个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说的是新陈代谢。”
一个人不等他说完就接上去:“好是好,还不如龚定庵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辩证观点,乐观精神。”
有一个人一直不说话,人家问他,他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你们看,海棠并没有说话,可是大家都被吸引来了。”我也没有说话。想起泰山高处有人在悬崖上刻了四个大字:“予欲无言”,其实也甚是多事。
回家的路上,还是听到很多人纷纷议论。
有人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的,比前年好。”
有人说:“今天看花好,今夜睡梦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说:“最好早晨来看花,迎风带露的花,会更娇更美。”
有人说:“雨天来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当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风细雨。”
有人说:“也许月下来看花更好,将是花气氤氲。”
有人说:“下星期再来看花,再不来就完了。”
有人说:“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个“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着,一面听人家说着,自己也默念着这样两句话: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圆通公园的海棠花开得正好说起,认为没看花便好像是一大憾事,这为下文我们去看花作好铺垫。 |
B.文章从静态与动态、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棠旺盛的生命力。 |
C.文章引用了不少古诗词,虽增加了艺术性与可读性,但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破坏了文章的质朴美。 |
D.从“好的,好的,思想健康”可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思想不健康,不合花海的壮观景象。 |
E.文章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飞扬着欢快的旋律,既是“我”赏花的所见所闻,又是“我”舒畅心情的抒发。 文章以“花潮”为题,实际上写了三“潮”,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老人、青年、孩子等在花潮的各种表现,有什么作用?
文章对回家的路上听到很多人的纷纷议论的描写,是否赘余?请简要探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唐代,茶从生活层面上升至精神层面,奠定了“茶为国饮”的基石,中国茶文化初步定型。是为确论。事实上,唐代茶叶的发展史恰恰呼应着整个唐代史,体现着鲜明的唐代特性。哪些特性呢?
茶作为一种植物,古已有之。但是,直到唐前期,茶的地位还并不凸显。从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初,伴随少数民族大量入主中原,真正有代表性的饮品是酒和酪。酒的浓烈与酪的重浊,其实反映了骑马弯弓的少数民族军事贵族的情趣。在这种社会风尚下,青涩的茶只能成为“酪奴”,叨陪末座。然而,唐朝又处在一个从前期贵族社会向后期官僚社会转型的时代。一次次的政治变局让关陇贵族没落,科举制的兴起让更多的寒门学子进入统治阶层,又使得文人情调凸显出来。伴随着社会转型,集清淡、清雅与清醒于一身的茶在唐中后期开始大行其道,陆羽的《茶经》应运而生,美水、美茶和美器也成为文人雅士、高僧高道乃至宫廷贵族的共同追求,进而形成集物质享受与精神修炼为一体的“茶道”。换言之,从羊羔美酒到宝鼎茶闲,唐代实现了从贵族气象到文人情怀的转型。
唐朝以前,社会发展程度北高于南,所以北方人除了不熟悉之外,还有不屑。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例,因为南北的分离,民族的对立,茶更被北方统治者贬为贱物,专门招待“江表残民远来降者”,真是茶与人俱贱。唐代安史之乱以后,财政入不敷出,北方因战争残破不堪,人口大量南迁,江南进一步开发,成了大唐最重要的财富支撑。这样一来,本来属于南方人嗜好的茶叶,地位也随之上扬,成为普遍消费品,并走上政府专卖道路,成为唐后期税收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种茶和贩茶也成为江南人民的重要生计,南方一些地区的茶叶生产与经营取代粮食生产成为当地主业。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正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实。而将茶叶作为商品种植,深刻地改变着农村传统的经济结构。
茶叶走出国门,和唐代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茶与佛天然有缘。茶的清寂,正好配合佛教的清修,故而僧人种茶、饮茶、咏茶蔚然成风。而佛教,在唐代恰是构成所谓“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精神纽带。当时,大唐作为佛教中心,吸引着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的僧人前来学习巡礼。他们在修习佛法的同时,也深深浸淫大唐僧人的饮茶之风。日本高僧最澄、空海分别将茶籽带回日本,带动日本的饮茶风尚,最终形成日本茶道。而位于朝鲜半岛的新罗,也学习大唐以茶礼佛的风范,形成今日的韩国茶礼。这种以茶为载体的,精神与物质的交流互动,正显示出大唐作为世界帝国的开放与包容。
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从精神的角度讲,它是冲淡内省的;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它又是如此润泽绵长。
(节选自蒙曼《以茶为视角解读唐文化》)下列关于大唐文化特征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初,关陇贵族没落,科举制度兴起,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完成了贵族社会向科举官僚社会的过渡。 |
B.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因为战乱破败不堪,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逐步发展,唐朝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
C.在唐朝,佛教是连接东亚文化圈的重要精神纽带,大太唐作为佛教中心,自然成为东亚文化圈的领导者。 |
D.唐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无论是北方少数民族还是日本、朝鲜等外来文化的入侵,最终都被汉化。 |
下列关于茶叶给唐代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道在唐朝中后期大行其道,成为文人雅士、高僧高道乃至宫廷贵族的共同追求,凸显了唐代社会的文人情怀。 |
B.唐朝中后期,政府财政紧张,北民南迁,茶叶地位上升,并走上政府专卖的道路,成为唐后期税收的主要来源。 |
C.茶叶的商品种植成为江南人民的重要生计,甚至成为南方某些地区的主业,深刻地改变着农村传统的经济结构。 |
D.茶的消寂与佛的清修正好吻合,并随佛教走出国门,深刻地影响了周边一些国家的饮食习惯,彰显了大唐文化。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为国饮”的基石奠定与中国茶文化的初步形成都是在唐朝,整个唐朝的发展恰恰呼应了中国茶文化在唐朝的发展。 |
B.茶作为一种植物古已有之,在唐以前地位低下,在北方更是以酪奴的方式叨陪末座,这与北方游牧民族尚武的习性有关。 |
C.茶叶主要生于南方,茶的地位也随着南方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在唐中叶以后,南方发展程度高于北方,茶很快风靡全国。 |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属性,它冲淡而内省,集青涩、清淡、清雅、清醒于一身;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它更是润泽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