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翻译的初义,原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现在也常用来指称同种文字之间的古文今译。只是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同种文字的古文今译,主要用来克服古今异言的文字障碍,只含古今的时间因素;不同语种之间的对译,则是兼含地域因素。《周礼·司寇》有这么一段文字:“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亲和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象胥是负责与周边蛮夷、闽貘、狄戎之类藩国交往事务的官。他们要负责传达王所说的话使周边藩国明白,以此密切王和藩国的关系。如果有使者来到王国,就要做好有关礼仪的协调和语言的翻译工作。
《礼记·王制》说:“无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寄”“象”“狄鞮”“译”就是周时负责翻译东南西北四方民族语言的翻译官名,也可作翻译术语使用。四者合称的‘象寄译鞮”也是用来指翻译的,或者称为“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其中,以“象”和“译”的使用面最广,为周时通称翻译意思的主要术语。既特指对南方和北方民族语言的翻译,也常用来通称翻译。和“象胥”一详,翻译官也有称“译胥”的,后未多称“译官”。“译”原是“易”之音训,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粗解也。” 所以“译”就是指语言转挽变易的活动。
然就文献记载而言,目前所见最早的“翻译”用例,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先沙门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未被翻译。”那时也有单用“翻”的。如北周庾信《奉和法筵应诏》的“佛影胡人记,经文汉语翻。”
第一个翻译佛经的,是古印度高僧迦叶摩腾。他于汉明帝永平十年与另一位僧人竺法兰,应邀以白马驮经来到洛阳,次年就在白马寺合译了《佛说四十二章经》,这是汉译佛经之始。这以后又有大约一百多位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学者,从事佛经翻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龟兹的鸡摩罗什,他翻译了《法华经》《金刚经》等重要经典。一些本土西行求法的僧人,也有从事佛经翻译的,如法显和玄奘。法显西行求法历时十五年,在公元412年七十几岁时带回大批经典,从此潜心佛经翻译。玄奘西天取经历时十七年,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后也专事翻译,共翻译了佛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成为佛经翻译史上的集大成者。所以“翻译”一词的形成,与古印度佛教关系密切。早期我国翻译的主要内容,就是佛经。直至晚明西学东渐时,才开始转向欧洲的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科技方面的翻译。“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也是与翻译密不可分的。
(摘编自辛羽《说说“翻译”》)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既指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互译,也指为了理解的需要,把同种文字的古文翻译成今文。
B.不同语言文字间的对译,只需要考虑地域的因素,时间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C.象胥是周代的外交官,主要负责处理与周边亦夷等少数民族藩国的事务。
D.“寄”“象”“狄鞮”“译”和“象寄”“象鞮”“象译”“译象”“译鞮”一样,都可作翻译的官名或翻译术语使用。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礼·司寇》所说的“与其辞言传之”,就是现在所说的“翻译”的意思。
B.我国古代的翻译官肩负着语言翻译、传达王命、了解各民族思想愿望、改善民族关系等多重职责。
C.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至少在我国周代就已存在,但“翻译”这个词语则是到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我国才出现。
D.唐朝经学家贾公彦疏《周礼·秋官》说:“译即易,谓换易语使粗解也”,可以看出,“译”和“易”是同义词。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四方不同的民族,周代政府专门设置了相应的翻译机构和官员,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友好往来。
B.汉明帝之间,表示翻译含义的词汇比较多,佛教传入中国后,表示翻译含义的词语逐步固定和规范。
C.自从印度高僧翻译出《佛说四十二章经》以后,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也开启了西行学习佛法的历程,回国后更是把佛经翻译的事业推向了高峰。
D.晚明时期,欧洲天文、几何和医学等新的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国,翻译的方向和内容也由佛经转向欧洲先进的新科学领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来,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试图通过DNA技术来解开史学界的一个争论:甘肃到底有没有“罗马军团”。
  公元前53年,在古安息(今伊朗一带)作战的罗马军团神秘失踪,成为史学上的一桩悬案。19世纪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对此做过大量工作,在他的著作《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中称: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后又改称为“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骊罢”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罢”
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有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罢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
  2000年后,英国学者大胆推测,这支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该“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随后,澳大利亚、前苏联、中国等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参与了进来,并在古“骊罢”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高鼻梁、深眼窝的村民,认为他们就是罗马人的“后裔”。
  中外学者查阅了大量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此书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率兵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势,只有古罗马军团采用过。《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
  负责该项科研计划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指出,对于一个群体甚至一个民族的源流,可从历史、考古、语言、文化、体质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这些材料往往容易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获得直接证据,而人体中的DNA核苷酸序列,具有稳定的世代遗传性质,随着DNA分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Y染色体非重组区域确定的遗传标记,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解读人群起源、迁徙、演化的“金钥匙”。因此,从群体遗传学角度,利用DNA技术,成了解开这一问题的最大希望。
  谢小冬博士介绍说,几周前,兰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从甘肃永昌县者来寨的91名志愿者身上,采集了全血样本,目前正在进行预备试验。
  当然利用DNA技术进行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谢小冬博士说,在获得甘肃“罗马军团”群体遗传学的第一手资料之后,他们还将充分结合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甚至风俗习惯、传说等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争取全面、准确地得出结论。
下列不能证明古罗马军团可能流落到中国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骊罢城的名字与中国当时对罗马帝国的称呼相同,且它的出现与古罗马帝国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相同。
B.英国学者大胆推测,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了中国,并认为骊罢城就是当时汉朝政府为安置流落到中国的古罗马人所建。
C.班固《汉书》中记载,西汉军队曾在郅支城打败过采用特殊防御工事和防御阵势的奇特军队。
D.中外学者在中国古“骊罢”城所在地甘肃永昌县境内,发现了一些具有高鼻梁、深眼窝外国人特征的村民。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揭开“罗马军团”之谜,许多中外学者投入了大量心血,德效谦就是一位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英国学者。
B.中国古代新疆的“库车”“温宿”城都是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有此为例,“骊罢”城名称的来历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C.《汉书》关于陈汤率军攻克“重木城”的记载,为史学家探讨“罗马军团”之谜提供了重要史料。
D.到目前为止,罗马军团的真正去向仍是一个“谜”,谜底只能等待兰州大学的副教授谢小冬博士来揭开。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郅支城位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所以郅支之战的情况不能作为古罗马军团可能来到中国的证据。
B.文章引用《汉书》《后汉书》中的语句,就是为了说明郅支之战的实际情况,从而推测“罗马军团”的去向。
C.在研究“罗马军团”是否流落到中国这一问题上,外国学者早于中国学者。中国学者的不积极态度不能不令人遗憾。
D.要揭开“罗马军团”之谜,不应该只孤立地利用DNA技术进行研究,必须从多角度做深入细致的考证工作。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近日,来自多个国家的航空航天专家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会议,强烈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制定太空交通规则。
“其实这次会议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次呼吁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都亨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专家注意到太空交通的问题,但是由于当时国际上对太空问题都非常敏感,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制定太空交通规则,专家们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是太空碎片的治理。空间碎片也称为太空垃圾,是指人类航
天活动留下的火箭、卫星残骸等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统称。从人类进入太空至今的50年来,遗留在太空轨道上大大小小的碎片已超过3500万个。
“目前,人类能从地面利用雷达和望远镜观测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是13000多个,这指的是一般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而对于10公分以下太空碎片的探测很不完整。”都享说。
太空碎片的增多会严重影响到在轨飞行的航天器的安全,一旦受到碎片的撞击,航天器就会解体。而解体以后就变成了更多的碎片,会危害其他的航天器。由于太空垃圾对航天器形成威胁巨大,所以,美国科学家已经把能够观测的13000多个太空垃圾逐一编号,连续追踪,不断更新轨道直到确定它们以后的位置。
现在各国都在极力想办法消除太空碎片,比如设置一个地面激光器,用激光烧毁碎片,如果不能烧毁也会使碎片变小,或者改变碎片的轨道,让其进入大气层而逐渐销毁。还有就是提出太空垃圾车的构想,把它做成蜂窝状的结构来收集小碎片,当搜集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坠入大气层自动销毁。
都亨认为,太空交通规则制定的基本原则就是在如何“规避”已经被“管理”起来的太空垃圾和其他航天器。“因为太空垃圾沿着固有的轨道运动,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运动轨迹,就可以使发射到太空的航天器避开这些威胁。”为了维护空间环境,现在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一些规定,建议以后要限制发射一颗卫星时所产生的碎片数量。在一个卫星失效前就需要主动离开,不要占据空间资源。
都亨认为,太空的情况非常复杂,除了太空碎片,它还涉及到太空的自然环境,电离层,太阳风暴,地球辐射等都可能使航天器发生故障,我们要想制定科学的太空交通规则,首先需要仔细的研究空间环境,做空间预报,正如我们所听到的天气预报那样。只有对空间所发生的各种情况都熟悉以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交通规则。
太空交通规则现在还只是处于初步的专家呼吁阶段,究竟它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国际上的公约法律,真正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法规呢?都亨认为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节选自《北京科技报》)
对有关“太空交通规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制定太空交通规则,就是要对遗留在太空轨道上的大大小小的太空碎片进行治理。
B.制定太空交通规则,是为了保护航天器不受太空碎片和其它航天器的撞击。
C.国际上已经制定了简单的太空交通的规则,建议限制发射卫星时产生的碎片数量。
D.一旦有了太空交通规则,我们就可以进行空间预报,保护航天器的安全。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能从地面观测到的太空碎片数量大概有13000多个,这些碎片尺寸都在10公分以上。
B.现在的科技水平,人类只能观测距离地面高度1000公里以下,尺寸在10公分以上的太空碎片。
C.太空虽大,但由于人类航天活动的增加,对空间资源仍要加以控制和管理。
D.利用地面激光器或太空垃圾车等手段,人们正在逐步的销毁太空碎片。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一样,都是“先污染,后治理”,但人类现在处于主动的状态。
B.即使制定出太空交通规则,短时间内也无法真正被严格执行。
C.即使太空交通规则制定并被执行后,航天器也无法完全避免遭受太空碎片的撞击。
D.太空交通规则的执行将不可避免的造成航天器的一些资源浪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

"立体光子结晶"作为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光子结晶"是指构造精细、晶粒呈立体排列的某种结晶材料。由于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所以当反射光波时,对特定波长的光线就可以进行增强或减弱的操作或控制。

日本大阪大学的高原淳一助教授使用光子结晶,开发出了环保型的白炽节能灯泡。普通的白炽灯泡会产生红外线而发热,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很差。如果在灯丝表面生成出一种光子结晶,使红外线光波不复存在或者不会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就能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制造出高效节能型照明灯泡。
高原助教授和川弘助手等人,正在开展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光子结晶的研究工作。所谓"自我组织化",是指分子或小液珠等具有自我形成某种有规律结构的能力。利用自我组织化现象,有可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来。

高原助教授首先采用硅珠开始研究,利用含有硅粒的液体,将物体浸泡后,再晾干,反复多次进行实验,终于通过自我组织化现象,得到了出色的光子结晶。利用该项技术,把灯泡覆盖上某种光子结晶,就可以制造出七色辉映的灯泡;而且如果对这种灯泡放射出的光线进行检测,就会发现其红外线放射已被有效地抑制了一些。
高原助教授指出:"现在虽然尚未实现利用自我组织化技术制造出钨丝上的光子结晶,其技术实用化仍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在构建精细加工理论研究方面,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降低加工费用,推出更多更好的环保产品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

1.

下列对"光子结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光子结晶"是指构造精细、晶粒呈立体排列、可以操控光波的新材料。
B. "光子结晶"具有周期性的排列方式,可以控制特定波长的光线的强弱。
C. "光子结晶"作为一种光学新材料,其能量转换和使用效率较高。
D. "光子结晶"能有效抑制从灯丝中放射出红外光波,让电能更多地转换成可见光。
2.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利用分子或小液珠的自我组织化现象,就能以较低价格制造出光子结晶。
B. 研究表明,只有采用硅珠,才能制造出色的光子结晶。
C. 研究表明,把灯泡覆盖上某种光子结晶,可以制造出七色辉映的灯泡。
D. 运用精细加工理论,采用自我组织化技术,人们制造出了钨丝上的光子结晶。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科技的进步把人类的种种幻想变成现实,上古时代异想天开的“造人”神话,将在当代科学家手中实现,以人造肌肉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类人机器人”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科学家发现,非金属材料能在电流的作用下运动,于是产生了制造人造肌肉的构想。研究表明,通过电流刺激,高分子材料能自动伸缩和弯曲,从而可用来制造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用黏合性塑料制成,是把管状导电塑料集束成肌肉一样的复合体。在管内注入特殊液体,导电性高分子在溶液中释放出离子,这种复合体在电流的刺激下完成伸缩动作,通过控制电流强弱调整离子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改变它的伸缩性。相反,通过改变复合体的形状也可以产生电。
人造肌肉具备人体肌肉的功能。在人造肌肉中,一根直径为0.25毫米的管状导电塑料可承重20克,相同的体积,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的力量强10倍。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除了关节之外,四肢没有任何可以活动的关联处,能量上自然是捉襟见肘。如果有了人造肌肉,机器人四肢就会更加发达,能将分子能量的70%转化为物理能量,其功率远远大于传统引擎机器人。近年来,一种名为Birod的生物机器人已问世,它可以负载超过自身许多倍的重量。科学家正在研制用于未来士兵装备的人造肌肉。这种人造肌肉一旦装入手套、制服和军靴,士兵就会有超人的力量,举重物、跳高墙均不在话下。
利用人造肌肉可以发电的原理,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脚后跟”发电机,即把人造肌肉安装在军靴的鞋跟上,通过步行、跑步等运动就能发电。未来,凡是需要小型电动引擎的制造业,人造肌肉都有用武之地。
人造肌肉灵活柔软,还可以用来制造医用导管和在救灾中大显身手的蛇形机器人。目前已经有了利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它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与真鱼没什么差别,“耐力”可保持半年时间。机器鱼既没有马达、机轴、齿轮等机械装置,也没有电池,完全是靠伸缩自如的高分子材料自行驱动。
下列对“人造肌肉”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造肌肉可使高分子材料自动伸缩和弯曲。
B.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在电流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生变化。
C.人造肌肉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其伸缩动作所产生的能量。
D.人造肌肉比人体肌肉力量更强,从而具有比人体肌肉更好的性能。

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造肌肉的特征是可自动伸缩和弯曲,在自动伸缩和弯曲时产生电。
B.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因为人造肌肉具有灵活性。
C.装有人造肌肉的机器人四肢更发达,其功率比传统引擎驱动的机器人的功率大。
D.人造肌肉使类人机器人在军事和民用方面代替传统机器人完成了任务。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的离子数量与人造肌肉的伸缩程度有关。
B.采用了人造肌肉的机器人能将分子能量转化为物理能量,能自行驱动和负重。
C.未来装有人造肌肉的军靴既可使士兵具有强大的力量,又可充当小型发电机。
D.用人造肌肉制成的机器鱼,可以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游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机器人工程师总是从自然中寻找灵感。然而,在过去几年里,他们的研究重点开始改变了。科学家们不像先前那样为制造更好的机器人而研究动物,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而研究机器动物。
过去10年里,自动装置技术的发展以及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意味着小型自动装置可以具备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机器动物与真的动物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你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如果你得出了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你就可以制造一个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来模仿这种大脑构造。然后你在实验室像对待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的行为和真正的动物相同,你很可能会有所收获。
《人工动物学》的作者之一欧文·霍兰解释说:“如果这种理论对一个自动装置适用,你就可以确定你理论的某些部分是正确的。但如果它不适用,那么几乎肯定是你错了。”通常,证明理论的错误更加有用,因为这会揭示理论存在的问题并缩小研究人员寻找答案的范围。如果对机器动物的实验显示理论是正确的,这种理论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生物学,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能够揭示是什么促成了动物行为的机器动物的一个例子是斯特林大学芭芭拉·韦布博士的机器蟋蟀。在夏季繁殖期,雄性蟋蟀用歌声吸引雌性蟋蟀。尽管生物学家们进行了多年研究,却仍未找到蟋蟀控制这种行为的神经系统,但他们估计大约需要20个神经元。韦布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她制造了一个自动装置,线路设计与蟋蟀的一小部分神经系统相仿,试验它是否能像真的蟋蟀一样找到一个交配对象。
韦布的机器蟋蟀证明,机器动物无需外相似就可以像真动物那样行动。它具备了雌性蟋蟀寻找爱侣所依据的全部基本特征。
在韦布的实验中,机器蟋蟀能很容易地找到正确的路径,走向正在用歌声吸引它的雄蟋蟀。这令很多生物学家感到惊奇。这个装置表明,这种看似复杂的行为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研究人员乐观地认为,仿生自动装置的前景令人鼓舞。芭芭拉·韦布博士说:“机器动物还不能完全代替真的动物,但我确实认为将来它会大有用武之地。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我们将能够制造更多这种复杂系统。”
第四段中加点的“这种理论”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

A.机器人工程师从自然中寻找的灵感。
B.自动装置具备的日益强大的处理能力。
C.一种动物的某种行为可能由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的理论。
D.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考察其行为所获得的结论。

下列对“这种技术的原理相当简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脑部件的不断缩小,有利于对机器动物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
B.制造一种自动装置,设计它的电路模仿大脑构造来控制动物行为。
C.像对真的动物一样,利用同种观察、测量和重复技术来考察机器动物的行为。
D.机器蟋蟀找到正确路径,走向吸引它的雄蟋蟀,原估计需要20个神经元,实际只需要4个神经元就足够了。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机器动物优点的一项是          (  )

A.在对它们的人造大脑实行操作时,无需考虑道德难题或动物权益问题。
B.可以利用它们揭示支配很多动物行为的神经元。
C.为研究人员进行真动物实验提供有价值的起点。
D.无需外形相似就可以像真的动物那样行动。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随着研究重点的改变,机器人工程师不再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而转入了对机器动物处理能力的研究。
B.无论机器运行和真的动物的行为是否相同,都能为更好地了解动物提供有价值的东西。
C.韦布的机器蟋蟀试验证明,机器动物对动物行为研究有重要贡献。
D.虽然科学家们用机器动物完成了某些动物实验,但取代所有实验中的真动物尚需时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