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性孝,士论多之多:赞美 |
B.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薄:迫近 |
C.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蔑:轻视 |
D.穷荒无书,日绎旧闻绎:探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知县顾佖以告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C.溯江而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抚之愈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叙写了王守仁富有传奇色彩的出生及童年,为他日后立身处世的卓越不凡作 了很好的铺垫,使行文具有鲜明的文学性。 |
B.王守仁个性有刚有柔。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主持正义,结果被贬。张忠、许泰纵容京兵故意刁难,他又隐忍宽仁,最终感化了京兵。 |
C.王守仁文武兼备,深通将略。宁王造反后,朝廷授命王守仁负责平叛,他知己知彼,判断精准,很快就俘获了宁王,深受器重。 |
D.王守仁生性天资异敏,处事又信道不疑。被谪贵州龙场时,以心证道开创了“阳明学”,从此自成一家,学者翕然从之。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守 仁 抗 章 救 瑾 怒 廷 杖 四 十 谪 贵 州 龙 场 驿 丞 瑾 诛 量 移 庐 陵 知 县。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名实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虙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踰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沈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韩又尝问曰:“玉珽杼上终葵首①,当作何形?”乃答云:“珽头曲圜,势如葵叶耳。”韩既有学,忍笑为吾说之。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注释:玉珽杼上终葵首:玉珽,即玉笏。杼上,把上端渐渐削薄;终葵,一种方头椎,上宽下窄。全句意思是:长笏板与‘终葵’这种方头椎一样,以有刃的一端为上。
选自《 颜氏家训》 (文章有删节)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了“窃名”之辈的种种可笑行为,他们均因贪名而起,最终反而因“一伪”而丧“百诚”。 |
B.作者批判了“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的社会现象,倡导世人要务实,不要追求名声。 |
C.文章逻辑严密,围绕着名从何来、名与实的关系、如何立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路清晰,论据有说服力。 |
D.作者采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又给人以广泛的联想,使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因此,这篇文章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
文章最后一段论述了树立榜样的重要性,请从社会和个人二个方面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复庵记
顾炎武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范 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②,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黄冠:道士。与下文中“方士”同义。②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养民自幼读书,曾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后来因被李自成挟持,才弃家逃到关中,当了道士,又在他人帮助下建造了“复庵”隐居起来。 |
B.本文围绕复庵来组织材料,先记其庵、其人、其山,再写作者自己“尝一宿其庵”开户东眺的所见、所思、所感。 |
C.文章写复庵周围环境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范君卓然独立,不与清朝有染的志节的赞扬。 |
D.作者写到大明朝宫阕山陵“朱颜”已入时,行文之中饱含着对国家败亡的感慨,对民族前途渺茫的悲伤。 |
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日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①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②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日:‘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释】①干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②锥刀:小刀,比喻微末的小利。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一位李姓朋友请他为娄公的“市隐斋”写“记”为发端,由此表明了自己对隐士 的看法。 |
B.作者认为,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处,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篙 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
C.古人之所以有大小隐的区别,是因为刚刚隐居的人道行不深,不能约束自己,只好避免 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以免心乱,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去,这当然就是小隐,而能够隐居 在朝市中的人则因为道行深,虽身处闹市,却能喧寂两忘,故为大隐。 |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 |
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第三段中友人说:“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者,子何疑焉?”,作者到底对娄公有什么怀疑?他怀疑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谕诚
贾谊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令之人①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
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二②觛,重裘而立,犹憯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
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眥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乃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履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战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
文王昼卧,梦人登城而呼已曰:“我东北陬之槁骨也,速以王礼葬我。”文王曰:“诺。”觉,召吏视之,信有焉。文王曰:“速以人君礼葬之。”吏曰:“此无主矣,请以五大夫。”文王曰:“吾梦中已许之矣,奈何其倍之也?”士民闻之,曰:“我君不以梦之故而倍槁骨,况于生人乎!”于是,下信其上。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预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费识。乃伏刺襄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一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雠,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麇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帷而衣之,与关而忱之。夫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固国士为之报。”故曰“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非冗方也,故在主而已。
【注释】①循绪:循:依照,绪,功业。②觛(dàn):小酒杯。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看见布网的人四处结网,认为那是桀一样的人,于是告诫诚布网者即使对待禽兽也不要残暴。汤的这一做法让老百姓相信汤对他们一定会广施仁德。 |
B.楚昭王因自己酒后寒冷就推已及人,想到老百姓的疾苦,他是贾谊心中理想的君主形象。而楚昭王后来的遭遇也说明了只要君主施德于民,就能得到民的拥戴。 |
C.楚昭王不愿遗弃一只鞋子在战场上,且从此之后,楚国便没有相互遗弃的习俗,这则故事说明了君主的行为对世风的影响之大。 |
D.周文王对待枯骨的事例并非说明周文王贪生怕死,盲目迷信,而是说明了君主待人以诚的重要性。 |
结合最后一段,说说豫让“徒事”智伯且杀赵襄子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故事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涔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①,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②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③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④,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⑤及黄鲁直⑥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⑦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注:①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②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③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④知退:白行简的字。⑤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⑥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⑦炙:烤,这里是“领略”的意思。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三游洞突出了扣击时发出的种种乐声,这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将三游洞衬托得格外深邃幽静,如此妙境,令人陶醉。 |
B.对三游洞得名由来的交待对阐发本文主旨有着重要作用。作者认为三游洞是因白乐天(居易)等三人共游此洞,不忍离去,于是游览了三次而得名。 |
C.作者以白乐天、元微之等人作比,不难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悲凉和不平,但作者并不直抒愤懑,而是点到为止,委婉含蓄,体现了其“文贵远,远必含蓄”的文学主张。 |
D.作者善于将自己人生的不幸推及开去,与山川风物紧密相连,本文尤其注重突出三游洞的“美好不外见”的特点,在感叹山川之不幸中寄予着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
文章首段作者不厌其详地叙述游洞前的旅游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