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9年9月21日—30日,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但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也必须有人民的存在--否则任何政府都会发展成暴政,而体现人民参政的最好形式便是英国人发明的代议制,也就是说人民不必亲自管理国家,只需选派代表去组织政府--这也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共和”的一般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美思想界对于“民主共和”的一般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其他局限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人在独立战争后如何制定法律的?其“共和制”思想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和西方代议制原则主要区别。
地图是历史事件发生空间范围的体现,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也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历史发展潮流,仔细阅读以下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依据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含义?分析这次革命对以后革命影响?
(2)据材料二,从革命任务变化以及革命中心转移的角度说明长征历史转折意义?长征对中共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特点?依据材料二和四说明中共军事力量发生质的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以上材料反映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中国革命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摘引自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摘引自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摘引自《元史·百官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郡县制度推行的基本情况。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
比较研究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关系,可以等清晰地看出两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请仔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满洲人讲,1644年6月6日进占北京,开始了朝代的接替,为使清朝的权威下达民间永久有效,他们必须在组织期间提出一套办法。加上汉人的合作,他们可以如计划执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在封建统治的危机下……1637年苏格兰人民反对查理一世在苏格兰强制队形英国国教,率先举起造反大旗……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它实际上是一次不流血的政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此结束。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
材料二 1793年6月19日,在出发9个月之后,英国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节团终于来到了中国的……西方文化和天朝文明的冲突,在理解问题上展现无遗……英国竟然不给皇上叩头……增加了乾隆对英国人的恶感……他们提出的要求也被全部拒绝。1816年6月底,阿美士德勋爵再次率使团来到中国,拒绝叩头,结果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命令英国人滚出北京。英国人和中国人在对方眼里都是精神病患者,互相平等的仪式在清朝皇帝眼里纯属荒诞可笑的不可思议之举。
——金满楼《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三十二个细节》
材料三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14年1月份外贸进出口数据,2014年中英货物贸易迎来良好开局。据海关统计,1月份中英货物进出口总值为71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同期中欧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7.7%,中英货物贸易增幅在我与欧盟成员国货物贸易中居于首位。其中我对英出口53.1亿美元,同比增长30.9%,我自英进口17.8亿美元,同比增长28.3%。
——中国商务部网站
(1)17世纪中期,中国和英国都发生了改朝换代。这种朝代的变化性质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2)马嘎尔尼和阿美士德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访华的?你认为他会提出哪些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
(3)简要概括主要贸易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说明原因。
中国正加速勾绘“文化兴国”战略蓝图,是今年两会的一个重要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启蒙运动一般被公认为纯粹的基督教文明的产物,没有利用过也无须利用任何来自其他文明的精神资源。按此逻辑,启蒙运动所构想出的包括现代民主政治在内的全部现代性,乃至建筑在启蒙原则基础之上的整个现代文明,也都被看成了纯粹的西方性和西方文明。
——摘编自马克思《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近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是走着一条与古代迥然不同的道路。面对着与枪炮特权一齐涌进国门的西方文化,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有识之士,是继承了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怀抱图强雪耻之心,自觉地走上了融合中西文化之路。他们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者与铺路者。而掌握重权的满清统治者,则为了维持其原有的统治秩序,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在屡遭外力冲击和内部抗争后,才逐渐开启了对外正常交流之门。他们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禁阻者与设障者。
——《浅谈近代中外文化交流》
(1)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的原因是什么?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已学知识指出其依据。
(3)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成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