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材料三:议事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材料四: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请回答:
(1) 归纳材料一中所述的制度有何特点?(2分)该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2分)
(2) 材料二、三、四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
体现在哪里?(5分)
(3) 材料一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据《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材料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战,和平解决争端。1982年7月,安理会敦促交战双方停火撤军,并派遣观察团进行监督。1983年5月,联合国派特派团访问两伊境内遭受军事攻击的平民区;1984年3月,又派出调查团前往调查是否使用化学武器,再次呼吁停火;6月,安理会谴责了对来往科威特和沙特各港口商船的攻击。在战争期间,美苏等国向两伊提供了大量武器,插手地区事务。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撤军、交换战俘及和平解决冲突,并决定首次引用联合国宪章第39、40条的规定,即如有一方拒绝执行,安理会将"开会审议确保决议获得遵守的进一步措施"。次日,伊拉克宣布予以接受。在各方压力下,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接受598号决议。8月20日,双方正式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598号决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在调停两伊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

图5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

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表2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

其中:苏联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

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