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必修一内容和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世纪,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1)雅典民主政治有何显著特点?
材料二 《汉书》“秦遂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秦朝将新创的制度推向全国。
(2)说明秦制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材料三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普选产生……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职务 党派 |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国务院 |
||||
主席 |
副主席 |
委员 |
总理 |
副总理 |
国务委员 |
|
共产党 |
1 |
3 |
29 |
1 |
2 |
6 |
民主党及无党派人士 |
0 |
3 |
27 |
0 |
2 |
6 |
(3)从材料中看到新中国民主政治内容有?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简要比较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与雅典公民大会的异同。
材料四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5)诗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谋求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该体系主要规定:由美元来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通过固定比价与美元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实际上,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誉为国际货币的典范。 ——摘自《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
材料2: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在关于产品的国内销售、兜售、购买、运输、分配或使用的全部法令、条例和规定方面,所享受的待遇应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美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2分析这项规定对世界贸易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结合当时经济状况分析当时对哪国最有利?反映当时经济体系的何种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4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演讲中宣称:“全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要我们肩负起领导的责任。形势的发展使我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945年,美国陆军参谋长泰勒自豪地说:“原子弹的惊人的破坏力产生了这样的看法,即我们的空军现在拥有决定性的武器,这种武器可以使美国从此以后可以建立对世界的警察统治。”──《美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意大利 |
日本 |
|
1937年 |
41.4 |
12.5 |
9 |
6 |
3 |
4.8 |
1948年 |
56.4 |
11.7 |
4.3 |
4.1 |
2.1 |
1.5 |
材料四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1937 |
1950 |
1960 |
1971 |
1972 |
|
美国 |
46.4 |
48.5 |
31.2 |
9.7 |
7.6 |
日本 |
6.1 |
1.3 |
3.2 |
12.4 |
12.3 |
西欧共同体各国 |
── |
── |
26.5 |
30 |
29.6 |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五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
国名 |
美国 |
英国 |
联邦德国 |
法国 |
意大利 |
日本 |
增长率 |
3.5 |
2.9 |
6.7 |
5.3 |
5.6 |
9.6 |
材料六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
(单位:亿美元注:+为顺差,-为逆差)
年代 |
1950 |
1960 |
1970 |
1975 |
与日本的贸易 |
+2.4 |
+2.0 |
-15.9 |
-19.4 |
与西欧的贸易 |
+2.0 |
+10.7 |
-5.8 |
-17.8 |
──《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概括美国的真正意图。
(2)根据材料2、3、4,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怀有上述意图的条件。
(3)根据材料5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的这种意图对战后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4)根据材料6,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导致的主要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
材料2: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经济改革。1954年3月,苏共中央作出决议,决定大面积开垦荒地。1956年,全国共开垦荒地3600万公顷,当年新开垦荒地上的玉米获得了丰收,粮食总收获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于是许多地区盲目扩种玉米,1962年玉米种植面积比1953年增加了10倍以上。但苏联许多地区不宜种植玉米,产量很低,“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1958年以后粮食产量开始下降。由于大量开荒,几百公顷没有森林带保护的土地为风沙侵蚀所毁。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指出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材料2表明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导致了什么结果?根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1: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2: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2)根据材料2和材料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巨大成功,又留下了一些值得后人深思的教训。
材料一 斯大林说:“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材料二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就像是一个“跛脚巨人”。
材料三 苏联人民排队购买食品
材料四 2005年10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要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过程和重点。
(2)根据材料二,这是指“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经济存在什么弊端?
(3)根据材料三,说说这种弊端造成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本目的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