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蒋介石在参加一个国货展览会的开幕式时便曾经宣称:“国民政府是要提倡国货,要振兴实业,要挽回利权,使外国货在中国没有销路,大家都用国货来打倒帝国主义。”为此,国民政府( )
A.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
B.建立中华民国,抵制日货 |
C.促使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侵略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大会的。
A.领导机关 | B.常设机关 | C.执行机关 | D.监督机关 |
1949年成立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6个副主席中,党外人士有3个;56个中央
人民政府委员中,党外人士有27个;15位政务委员会委员中,党外人士有9个。中共在当
时还特别强调:“党外人士既然担任了一定的职务,即应享有与其职务相当的权力,履行与
其职权相当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
A.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一致拥护 |
B.中共与各党派真诚合作,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C.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做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得到很好贯彻 |
D.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一个民主联合政府 |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在《停战诏书》中说:“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
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
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
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从日本天皇的这一公
告中,不能看出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 |
B.日本天皇仍然为其侵略战争进行辩解 |
C.日本接受战败史实,准备向盟国方面投降 |
D.日本对其发动的侵略战争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 |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积极组织抗战。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
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
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A.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
B.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
C.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
D.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中有这样一段材料:“很显然,日本帝国主义既要进行
华北的分离运动,那么,它就必须在军事上造成以控制华北的首脑──平津的形势,才能遂
行其政治阴谋;卢沟桥在地理上既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是以一旦日军占据卢沟桥,平汉交通
为之堵塞,而将使北平进退失据,此举殆无异于切断华北之首脑──平津;这么一来,日本
在华北即取得了政治和军事的两重控制。”下面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卢沟桥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 |
B.卢沟桥事变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阴谋蚕食华北乃至中国的重要步骤 |
C.日本军队选择卢沟桥作为事变的地点是处心积虑的 |
D.卢沟桥的得失,关系到中日两国在华北地区的平衡 |